索罗斯的管理团队及手下的两员干将介绍
索罗斯所遵循的原则是:不允许任何分心。然而至1987年,他发现自己的精力越来越多地为慈善事业所牵扯,这一点就足以使他的投资者们有理由时刻保持谨慎。1988年至1989年上半年,量子基金表现得比道琼斯还差。其实索罗斯自已也倍加小心。适应了管理层有吉姆·罗杰斯、维克多·尼德霍夫等合伙人的模式后,他又部署了一班子项目分管人员。他设立了一支团队负责风险套利,一支负责期权套利,另一个人与他共同关注宏观经济,而美国、欧洲、日本的投资各有一队人负责。同时,他还专门设了一支“做空”团队,包括一名内部经理,其他几位则是半独立的,他们各自独立管理自己的“账本”(索罗斯称之为“迷你账户”)。可以总结为如图。如果索罗斯喜欢某个账户,他就会增加交易量。那时的他像是一位教练,在指挥作战。
项目分管人员
就在索罗斯开始组建自己的管理团队时,我向他推荐了我昔日的老板,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伊姆里·德·维格,他很有才华,只是不善于领导,曾经想要创立自己的公司,结果失败了。“谁知道我能不能做得比他好呢?”索罗斯那时回答我说,“我也不是很擅长做这个。不过,能吸引很多年轻人来工作,很有意思。”
索罗斯手下有两员干将,他们虽然都很年轻,但绝对不是新手,其中一位是斯坦利·德鲁肯米勒。索罗斯让他负责管理量子基金,而他主要是通过买卖货币和债券,保证基金在迅猛成长的同时产生高回报。当然,他自己也收益颇丰:1999年就赚了10亿美元。他在2000年离任。
另一位是尼克·罗迪,是个让人难以捉摸的人物。1992年,索罗斯把他从伦敦的罗斯柴尔德银行挖来,让他管理配额基金。《金融世界》的记者在1997年还是会问:“那个人是谁?”而罗迪在前一年已被报道说赚了1.25亿美元。他从1995年才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视线,那一年他利用20%的管理费产生了159%的纯利润,而配额基金那时的资产是15亿美元。紧接着第二年,配额基金的收益又提高了82%。在伦敦汉普斯特德的一座房子里办公的他,截至1997年已把配额基金的资产提高了近3亿美元。也是在这一年,投资者们愿意付68%的升水买入,但由于10月份突然下滑,升水也跌到了50%
(在此之前,量子的升水一直很低。)到1997年年底,配额基金的规模是25亿美元。
罗迪在6个市场做股指和货币交易时都下了很大的注。他有一次一下就投了380亿美元。然而和索罗斯一样,他也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夏天,他在欧洲和美国政府债券上压了190亿美元,3个月之后就收回大部分,但另一个压在日本政府债券上的注却让他损失了130亿美元。羞于面对公众的罗迪逃到了南非开普敦外的一处殖民地农庄。在1998年,由于开局不利,他对外称自己过度疲倦,从索罗斯的团队退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他又重新出现,然而一年后还是挂冠而去。
做欧元损失了10亿美元,索罗斯动摇了信心,对1999年科技股过度上涨的形势不看好。德鲁肯米勒也是一样,他说:“我不喜欢这种市场,不想像斯坦哈特那样退出。”于是他全部做空。谁料科技股却大幅上涨。到了仲夏,德鲁肯米勒又改变阵营,大笔买回,年底之前也赚了不少。
2000年3月股票全盘下跌,使基金和德鲁肯米勒都遭受打击,而后者还不得不应对与索罗斯的不断争吵。尽管个人资产不用发愁,他还是很挫败,最终也退出了,正像斯坦哈特那样。很多基金投资者也随之撤资而去。索罗斯后来将量子与另一个基金合并,并宣布将实行更为保守的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