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可能会变得高度情绪化。人们往往会对意料之外的时间反应过度,尤其是这些意外带来的又是负而影响时,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种过激反应。他们会在心理上与某一只股票建立情感关联,或是认为耐心等待根本是无法忍受的。当情绪超越理智的时候,聪明的投资者会推迟交易,以便于消除情感因素对决策过程的干扰,而普通投资者则会经常把自己带入情绪化交易的困境中,比如:
1.缺乏耐心的交易。有的时候,人们会认为,他们必须马上买进一只股票,否则,机会就会瞬间消逝。或是在牛市即将达到最低点之前,他们却开始买入股票(尽管他们此前一直对这些股票避之不及)。而彼得•林奇的经验却告诉我们,很多人在结果还远未明朗之前,便匆匆忙忙地卖出股票。彼得•林奇认为,因为缺乏耐心实施的交易,通常都会招致后悔。实际上,即便是面对真正的机会,投资者也不能不加思考地诉诸行动,有时在经过漫长等待之后,仅仅还有一步之遥时,却因为不堪眼下的折磨而举手投降,同样是不可原谅的。在投资中,投资者永远应该牢记一个道理:耐心就是一种美德。
2.听风就是雨—听到好消息或新消息随即便买入。听到坏消息当即就卖出:很多人在听到好消息时,便经不起诱惑而买入股票。而公司宣布利空消息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卖出。然而,仅仅凭借消息便立刻采取行动是不明智的。首先,彼得•林奇和本杰明•格林厄姆都认为,这种交易行为过于情绪化和冲动性。情绪的爆发会压制人的判断力,并导致投资者不能以不偏不倚的方式应对消息(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其次,大卫•艾恩霍恩还指出了这种交易的另一个弊端。在消息传出后,其他很多人也会产生相同的感受和理解。于是,整个市场往往会在消息发布后的几小时或是几天里做出过度反应,从而给交易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如果管理层的举措让你愤怒,那么,其他很多人也有可能因此而发怒。于是,很多人会出于愤怒而抛售股票,这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加速价格的下跌。而明智的投资者则会静观其变,等着坏消息慢慢沉淀,并在采取行动之前对整个形势进行全面评估。此外,他们很清楚,在大部分时间里,买卖股票的最佳时机,莫过于市场被不理智情绪控制的时候。
3。恐慌性抛售。在突发性的恐慌中大举抛售,是股票市场上常有的事情。恐慌性抛售可能出现在市场崩盘过程之中或之后,或是在熊市即将收尾的时候。此外,恐慌性抛售也是一系列失望事件后的惯性结果。推动这种抛售的心理力量是从众行为及非对称风险厌恶倾向。在面对不明朗和复杂的问题(如投资)时,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会让人们感到轻松舒适,尤其是在这些问题已经让他们筋疲力尽的时候,他们更难以做出独立判断。因此,当其他人都在卖出一只股票时(或退出股市),跟随卖出会让他们感到安全。
此外,人们经常会在股市接近触底时选择清仓,因为他们想与损失带来的痛苦一刀两断,一了百了。而理智的投资者则会随时提醒自己,恐慌是最可怕的老师。是否决定卖出,应该着眼于对价值与价格的考量,而不是别人在做什么或者市场对一只股票或整个市场公允价值做出的所谓最终宣判。
4.徒劳地寄希望于挽回损失。如果投资者不能接受损失,那么,投资损失就会带来无穷的心理压力。比如说,当投资者为自己设定了财务目标(如用投资的盈利购买一辆汽车或是为孩子交纳学费),或者投资资金来自高利贷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而面对巨大的压力,他们会不择手段地挽回损失。但他们很清楚,要以常规手段挽回损失并不容易,于是,他们会铤而走险(如买入投机性股票),或是孤注一掷(如涉足衍生品),而最终结果大多会是一场大灾难。因此,投资者永远都不应忘记、放弃基本原则,远离健康投资战略的投资,很少会如愿以偿。
5.对一只股票情有独钟。人们可能会与某些股票建立情感联系。比如说,对表现始终优异并一直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股票,就有可能让投资者难舍难分。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可能与一家公司存在某种特殊的纽带,比如说,他们喜欢这家公司的产品,是因为公司总部恰好位于他们的家乡,或者公司是媒体新闻上的常客。
钟情于某一只股票的问题在于,这可能会导致投资者产生自满情绪,并丧失客观性。一旦和一只股票产生情感上的互动,投资者就不可能再以批判性的眼光认识这家公司。此时,他们往往会人为过滤掉负面信息,并不自觉地在媒体或分析报告中筛选有利信息,以验证他们自己的观点。为防止这种情感偏见,对于让他们感到“情意绵绵”或是让他们引以为荣的股票,约翰•奈夫和罗伯特•威尔森(Robert Wilson)等部分顶级投资者采取的措施很简单,就是强制性全部卖出。为克服自负情绪,还有的人以“严厉的爱”对待这些曾一直善待他们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