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来源:爱扒股
交易案例法是指拥有充分信息和专业能力的买家愿意为一家公司支付的价格。这种估值工具的使用者包括传奇投资家约翰•邓普顿、迈克尔•普莱斯、比尔•尼格林和马里奥•加贝利,他们通过记录和建立数据库,积累了大量历史并购案例的详细信息及数据。利用这些记录,可以充分掌握各种收购者以往收购类似公司所愿意支付的对价。
有了这些记录和数据库,我们还可以获得某些企业使用最多,而且也可能是最相关的估值乘数。比如说,比尔•尼格林发现,市盈率是最适合汽车零部件板块的估值乘数,而价格一用户比和价格一现金流比则是最适用于有线电视公司的估值乘数。
在实践中,要在交易案例基础上得到最适合的估值,投资者就必须对收购者预期接受的价值做折扣处理。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为吓退其他竞争买家,收购者最终支付的价格往往会高于理论价值,因为他们坚信,他们完全有能力让收购后的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比如,通过解雇不称职的管理层,调整公司战略,处置非盈利资产,创造协同效应等)。此外,对交易价格的折扣还说明,只要公司TDU顷利接管,投资者就可以获得收购者有可能创造出的溢价。
但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也要求采用这种估值方法的投资者务必谨慎。
首先,要找到被估值公司足够相近的交易案例并非易事(近似性可体现在业务板块、业务覆盖地域以及经营效率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将被估值公司进行分解,然后根据各部分的业务性质,在与各部分业务最相近的板块分别采用交易案例法。
其次,在收购高峰期支付的价格可能远高于企业的真实价值。在这种环境下,激烈的竞买往往会促使收购者支付过高的价格,而且他们对被收购目标所能创造的价值也会过于乐观。因此,对收购高涨期形成的收购价格进行的折扣,应明显高于正常时期的折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