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到的报酬是什么?更多钱、更多责任、更多工作、还是更多痛楚?”
接下来是1981年的危机。
1979年,索罗斯才49岁,便拥有一生不愁吃穿的钱财,但第一次感受到因工作而起的紧张。他的基金成长得太大,需要更多的员工。原来只有三个,现在变成12个。他经营的不再是一家小店,只要和一两个人讲话就可以。现在他必须烦心一些新的事情:把责任下授给别人:一些助理说,他这方面的能力不强。
随着钱愈滚愈多,如何投资的决策也愈来愈多。要挑出前景看好的一堆股票,可没那么容易。然而,真正的困境在于基金规模扩大带来的压力,索罗斯在自己的成就面前一度茫然若失。
“大概在我提出我的三阶段策略(本章稍后将有介绍)时,危机就已蕴酿了,”他这样描述那段心路历程“当时我的事业很成功,我却坚决否认。我工作得很辛苦。我认为假如把我的不安全感抛诸脑后,我的成就就会出现危机。但我得到的报酬是什么?更多钱、更多责任、更多工作,还是更多痛楚?我说痛楚,原因是痛楚是我的决策工具之一。基金规模已经达到_亿美元,我个人的财产大概也有二千五百万美元,但我已快要崩溃了,这种结果毫无意义,于是我决定面对我的成就,承认我的成功。即使为此不能持续成功也在所不惜。我这样说是因为我的成功来自自我否认、自我批评和自虐。也许此举等于杀掉会下金蛋的鹅,但假如生活一天比一天难过,下这些金蛋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要开始享用成功的果灾,否则我的辛苦又所为何来呢?
――我的成功定义与工作有关,但与我的生活方式沾不上边。一般而论,成功的好处之一是我可以买得起我希望得到的东西,但我这个人没什么奢侈的作风,我有那么多钱,但相对而言,我的生活是相当简朴的。但这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我愿意接受多少痛苦、紧张和不安全感。”
“我改变了我的态度,接受我是一个成功者的事实,我抛开了我的不安全感,当然我也知道有多危险。之后我放纵了一段时期,不但和吉姆·罗杰斯散伙,也和我的第一任妻子分手。”
对索罗斯的婚姻及家庭,我们无从知道更多的内容,索罗斯的说法也充满矛盾。有时他埋怨工作的压力太大,“我和基金融为一体;它因我而生,我和它生活在一起,睡在一起……它是我的情妇。我怕赚钱,也烦恼着做错事,所以要极力避免。那样的方式很糟。”
有时,他又直接否认这与工作有关,而只是因为自己神经错乱。
“这其实是我当时精神错乱经历的一部分内容,但这和我的事业并无直接关系,原因是我太太非常支持我,也很能容忍我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生意。但我改变了我的态度,我们的关系反而被打乱。于是我放纵了一段时期,又和我的合伙人散伙、和妻子分……
我们不知道索罗斯的所谓“放纵”指的是什么,但无论如何,现实是他很少给妻子和孩子带来关怀和爱护,他已经有三个孩子,但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冷淡。一些人认为索罗斯后来的慈善活动与此有关,他是想以此减轻一点内心的负疚感。
1978年,索罗斯与妻子分居,――就在分居的那一天,他巧遇22岁的苏珊·韦伯(SusanWeber)。他在以前一次晚宴上见过这位女士。她的父亲是一位纽约商人,经营生活日用品,家道殷实,苏珊小姐年青,高高的身体,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她在巴纳德学院(BarnardCoulege)念艺术史,后来协助整理二十世纪画家罗思科(MarkRothko)和古宁(WillemdeKoonning)的记录。“今天我刚和内人分居,”索罗斯说,“可以共进午餐吗?”这是他们的最早交往,5年以后,他们在长岛的南安普顿举行婚礼。
索罗斯的“神经错乱”,破坏了家庭也影响到他的事业。他变得神情恍惚,仓促出招,发现有问题又忽然变卦,而有时又反应迟钝,坐失良机。长久以来,他和高层人士接触而受益无穷,但现在似乎找错了对象,至少批评他的人这么说。事实上他花了很多时间和政府官员在一起,特别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伏克尔(PaulVolcker)。基金经理人盖里.曼诺洛维奇(GerryManolovici)指出:“如果你的投资建议来自政府人士,只会让自已沦落到贫民救济院里。”曼诺洛维奇后来加入索罗斯基金。
1981年夏,没人认为索罗斯基金会被送进贫民救济院。不过有些人真的很担心一切不会再那么美好。索罗斯的基金第一次成了“一列没有目的地的火车”。
不久,索罗斯投资美国债券市场搞得基金灰头土脸。
索罗斯投资美国债券市场出问题,始于1979年底,当时伏克尔决定抑制通货膨胀率。利率从9%上升到21%,索罗斯肯定经济将因此受到伤害。这样的推断十分合理。那年夏初,债券价格激升,索罗斯开始灭进。6月间,2011年到期的长期公债价格涨到109。可惜夏季刚过,价格便跌为93。
索罗斯本来以为短期利率会涨到长期利率之,上;这会伤害到经济,迫使美联储降低利率,因此他的债券仓位会获利。但是经济维持强势的期间远比他预期的要长,结果利率不但没有降,反而涨得更高。
索罗斯以信用杠杆建立的债券仓位,如能维持“正殖利率差”(positiveyieldcarry),一切就没问题。只要债券的殖利率高于向经纪商融资的成本,殖利率差就是正数,也就有利可图。索罗斯在利率为12%时建立仓位。但当他的债券殖利率为14%,而且一度升抵15%时,融资利率(成本)则攀升到20%,产生了“负殖利率差”,利润消失了,而且发生亏损。那一年,索罗斯持有的债券,损失三到五个百分点。据估计,他使客户亏损8,000万美元。
然而最槽糕的事情不是赔钱,而是客户的不忠诚。
索罗斯运用很高的信用杠杆,客户听了开始觉得两脚发冷;几位重要的欧洲客户决定退出基金。索罗斯的一位助理回忆说:“他有挫败感,觉得被迫在错误的时刻做出错误的决定。他老是说,除非你愿意忍受痛苦,否则不应待在市场里面。”他在感情上和心理上,都愿接受痛苦,但他的投资人不然。他发觉,致命处在于这群不稳定的投资人。某位大客户“叛逃”的危险,似乎与日俱增。虽然索罗斯到欧洲去了很多趟,企图说服这位重要的瑞士投资人不要退出,但他还是掉头而去,其他人也跟着退出基金。那时候的一位助理说:“这是他第一次经验,碰到原本忠诚的客户、合伙人离他而去。
那年夏天,对于以前10或15年内他曾为他们赚过很多钱的那些人,他十分气恼。赎回资金的过程,令他觉得十分脆弱,因此有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他一直没积极揽取新资金加入。”遭受市场痛击,令他心烦意乱,赔钱总是叫人焦躁,但这种困扰比不上别人舍他而去带来的幻灭感。他举棋不定,不晓得该留在这一行,或者退出。”
说来好笑,索罗斯预测经济会转坏,后来证明是对的――但差上六到九个月。他预测高利率会导致经济衰退,后来果然成真,但经济衰退到1982年才出现,距他的债券仓位惨遭痛击已经很久。
1981年的惊惧之夏,正当素罗斯为基金的失败而痛苦之际,同时发生的另一件事无疑是雪上加霜,那就是某大商业杂志以极尽颂扬之能事的文笔谈论他,发表了一篇恭维奉承有加的封面故事,而这篇文章正巧出现在夏季大挫败前夕,与后来的事实相对照,未免显得讽刺。
1981年6月,索罗斯的照片出现在《机构投资人》(Insti-tutionalInvestor)杂志的封面,笑脸旁是一段文字:“全球最杰出的基金经理人。”
次标题是:“乔治.索罗斯从没赔过一年,赚钱的年头则赚得十分惊人。我们要探讨过去十年他如何与基金管理趋势背道而驰,并在这个过程中累积1亿美元的个人财富。”
在这篇文章的引言中,索罗斯被认为是颗商业超级巨星:“正如网球场上的柏格(Borg)、高尔夫球场上的尼克拉斯(JackNicklaus)、跳踢踏舞的阿斯泰尔(FredAstaire),乔治·索罗斯是基金管理业中一等一的高手。
文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索罗斯如何为自己赚到那么多钱,以及索罗斯基金奇迹般的成长:索罗斯基金从1974年区区1,500万美元的资产做起,1980年底已成长到3亿8,100万美元。“替阿姆斯特丹的赫尔津皮尔森(Heldring&Pierson)、巴黎的罗斯柴尔德银行(BanqueRothschild)等客户管理资金的12年里,索罗斯从没赔过一年;1980年,他的基金赚了102%,十分惊人。索罗斯靠代客操作的费用收入,建立起1亿美元的个人财富。”
索罗斯已经名利双收,他的基金迅速成长,个人财产越滚越大,但此时的索罗斯尚属年轻,随着事业的扩大,他身心承受的压力日重一日,危机已初露苗头,从基金到家庭,索罗斯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危机从索罗斯与罗杰斯的合伙关系处引发,导火索是两人对基金人手的增加怀有异议。
“我们的合伙关系很有收获,不断成长,”索罗斯回忆说,“但这却引起了一些问题。吉姆·罗杰斯不要增加人手,他很喜欢我们的伙伴关系,因此不要外人加入,但我们的业务规模一天比一天大,所以我必须要雇用新人,吉姆一直抗拒,但最后我们还是找了些新手来,由吉姆负责从头训练。这种做法完全悖离华尔街传统,因为我们觉得任何人只要有点华尔街经纪商的背景,这个人就已经完全无可救药了。”
两人在对市场的看法很接近,对华尔街人士的看法也相似,差异在于程度不同,而致命的是,两人都坚持自己的论点。
“我们当时的立场是市场总是错的。事实上,吉姆·罗杰斯和我之间的最大分歧在于吉姆认为;流行的观点总是有错的,而我则认为:我们也可能有错。由于我们要和华尔街针锋相
对,事实上我们与华尔街传统之间也有的差异。所以怀着传统智慧到我们公司来的人根本无法适应我们的业务,所谓‘华尔街智慧’其实就是所谓传统智慧、常理。吉姆.罗杰斯对这一点非常坚持,我就比较不那么冥顽不化,我愿意接受从华尔街来的人,但碍于他的观点,而且业务由他一手包办,我只好听他的。”
他们从华尔街以外找来一些人,这些新人都很聪明好学,进步很快,“但是当他们开始受训,并陆续向吉姆提出反对意见时,吉姆却无法忍受,他受不了下属对他的批评。他一向都很能接受我的批评,我批评他,他从来不觉得不愉快,但他不能接受他的门生批评他或和他意见相左。所以只要这些人逐渐上路,并且越来越能干以后,他总千方百计对付他们,使公司的气氛变得不愉快。为了这个缘故,我们总是留不住开始自立的人,于是公司出现了真空,我们生意越做越大,却还得事必躬亲。对我们来说,成功只给我们带来更多工作、更多责任,而这种情形发展下去,最后终于迫使我们散伙。”
实际上,索罗斯心中早有定见,他早就知道他与罗杰斯无法再继续合作,因此从1978年就开始实行他的一套“三步走”的基金发展计划:第一步是由他和罗杰斯合力建立支团队;如果这一点办不到,第二步就是排除吉姆,由他自己独立建立一支团队;假如这样也行不通,那就另请高明之士,由别人来建立团队,索罗斯自己不插手。事实上索罗斯把基金名字改为“量子基金”,目的之一也在于通过把自己的名字去掉来减少个人对基金的影响力,从而为基金队伍扩大创造条件。
1978年,索罗斯基金雇佣了一批新手,开始实施第一步骤,但正如前面所说,计划很不成功,并最终导致索罗斯与罗杰斯的分手;于是索岁斯开始独立经营,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步”。但是这段时间索罗斯日感辛劳疲惫,并触发了1981年的危机;计划进入第三步是1981年9月,索罗斯退下第一线,把量子基金交给其他人经营,力图从基金的H常事务中退出。
索罗斯与罗杰斯的失和很讽刺,因为1980年是他们合作最成功的一年。但是那一年5月,罗杰斯离开了公司,带走20%的股份,价值1,400万美元;索罗斯80%股份值5,600万美元。
根据纪录,罗杰斯解释他离职的理由,是基金成长得太大,员工太多,他必须花很多时间决定何时给他们休假和加薪。索罗斯和罗杰斯都没有公开详细谈论到底什么原因使两人分道扬镳。罗杰斯接受访问时,往往也无意再提往事。但从他的语气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此记忆犹新且深感难过。
看过《机构投资人》杂志中这篇文章的人,对索罗斯的印象是,他是个神秘的谜样人物,或者是从不透露秘密的魔术师,他常耍一些把戏,但没有不诚实的行为,他异常聪明,甚至才华洋溢。作者指出:“没人相当肯定索罗斯在哪个地方有所动作,或者投资仓位保持多长的时间,而使(索罗斯的)操作纪录周边的秘密色彩增浓一分。身为境外基金经理人,他不需要向证券管理委员会(SEC)登记。他避开华尔街的专业人士。而这一行中与他有个人接触的人,都说从来不觉得与他特别亲近。那么他是为名而奋斗?但这一行里的人普遍同意,没出名时,他一样做得很快活。”索罗斯在很长时间内拒绝接受(机构投资人》采访并做成封面的故事,虽然后来总算同意,但表示:“你面对的是市场,必须埋名隐姓才对。”
那一年夏天,索罗斯多希望他仍默默无闻。可是他已成为新的公众人物。“全球最杰出的基金经理人”此时身陷泥沼。
那年夏天的亏损对索罗斯伤害很深。1981年10月12日的《福布斯》(Forbes)杂志说:“全世界如果不晓得他的胜利,对于他的挫败也不会在意。”由于《机构投资人》的那篇报导,全世界知晓了乔治·索罗斯所有胜利的往事。因此那年夏天,整个世界似乎都在注意他。
1981年是基金经营最糟的一年。量子基金的受益凭证价格跌了22.9%,是第一次和唯一的一次没有比前一年赚钱。某位人士说,索罗斯的投资人中,有许多是“心绪不定、唯绩效是问的欧洲人”。他们担心索罗斯失去了驾控能力,因此高达三分之一的投资人撤回资金。索罗斯后来坦承,不能怪他们。他们退出基金,使得基金的价值近乎减半――成为1亿933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