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忠告:
“对荣枯相生周期的清醒认识是评价投机环境和选择投机时机的大前提。”
简单地说,荣枯相生就是开始是自我推进,继而难以维持,最终物极必反。”
“观念有缺陷的个体投资者使市场对他们的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就是说投资者使自己陷入了某种盲目的狂躁或.类似于兽性的情绪之中。这就是群羊效应。”
“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而这种顺势而动的投机行为影响越大,局面也就越不可确定。
“投资之道其实就是在不稳定态上压注,搜寻超出预期的发展趋势。”
在反射理论的基础上,索罗斯又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荣枯相生理论”:金融市场有其运行的自然规律,但参与投资决策的金融家们,由于身处金融运行之内,难以客观地根据完整的信息做出判断(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往往出现决策偏差。这种偏差一旦形成市场合力(三人成虎),就会使金融行情大幅度偏离自然规律,愈演愈烈,从而造成大起(群羊效应)。而市场参与者迟早会发现这样的偏差,于是,同样的“三人成虎”和“群羊效应”的故事又会在反方向上,上演,又使这种大起必然回归,出现大落。这种规律不但适合于金融世界,也适合于整个经济运行甚至于社会发展分析。
前面所谈到过的反射呈现效果的第一个首要条件是至少能够通过“群羊效应”自我巩固加强。当这种自我巩固和加强的过程延续了足够长的时间,平衡状态就无以维持了,不是因为思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愈深,就是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偏见愈烈。
当感觉与现实差距太大,事态就会失去控制,出现金融市场里比较典型的“荣枯相生”现象。索罗斯认为这种局面是一种过度狂热,“开始是自我推进,继而难以维持,最终物极必反。”
出现“荣枯相生”的机会相当普遍。索罗斯认为“荣枯相生”给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它使得市场总是处于流动和不定的状态。“投资之道其实就是在不稳定态上压注,搜寻超出预期的发展趋势。”
当然,最不易做到的是对“荣枯相生”的确认。要想发现一次“荣枯相生”,投资者须了解其他投资者对各种基本经济条件的看法。索罗斯投资技巧的关键就是判断市场——即投资者的总体——随时随地的想法。一旦一个投资者知道了“市场”的想法,他的投资之道就可以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在超越预期的事态上下注,在对“荣枯相生”某个环节是否已经开始上下注。
那么,“荣枯相生”现象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1994年4月13日,索罗斯在众议院银行委员会里,就对现行投资理论的不同看法进行了简短的阐述。正如经典经济理论所描述的,有许多人相信金融市场能够有趋向平衡态的规律,并能准确地反映未来。索罗斯提出的论点是,“金融市场不可能准确反映未来走势,因为它不仅仅是静止地反映,而且还参与了塑造未来走势。”
同时,索罗斯还指出,尽管金融市场被认为是基本经济条件的反映其实也是其影响因素。“当这种影响生效时,金融市场即呈一种不稳定态,与有效市场理论认为的一般状态大相径庭。”
这种荣枯相生现象并不经常发生。但旦发生了,由于其能对经济的基本面产生影响,所以具有分裂效果。只有当市场被“群羊效应”行为主导时,才有可能爆发荣枯相生。群羊效应的意思就是指人们在价格上涨时买进,在价格下跌时卖出,因此而形成一种自我推进的共振效应。单方面的群羊效应的趋势共振行为是市场剧烈波动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只有当一个市场被这种共振行为主宰时,才有可能发生荣枯相生。那么,索罗斯的——也是我们所有人的一个首要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群羊效应的趋势共振行为?
乔治索罗斯的答案是:“观念有缺陷的个体投资者使市场对他们的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就是说投资者使自已陷入了某种盲目的狂躁或类似于兽性的情绪之中。”
纵容狂躁情绪的市场往往充斥了过度行为,并容易走向极端。这种过度行为——极端现象的推动力——导致了荣枯相生的发生。于是,投资成功的关键就是,认清市场开始对白身的发展势头产生了推动力的一刻。一旦这个关键时刻得到确认,投资者就能洞察一次荣枯相生现象是正在开始抑或是已然进行之中。
索罗斯这样解释道:“反射过程总跟随于辩证模式的原因是: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而这种顺势而动的投机行为影响越大,局面也就越不可确定。”
索罗斯说,一个典型的荣枯相生过程的主要顺序特征是:市场常常以发展的趋势尚未被认定的时候开始。
趋势被人们认识之后,人们的认识又很快得到强化并加强趋势的发展,导致一个自我推进过程的开始。在这一过程中,对趋势的正确认识和偏见同时存在,随着过程的发展,趋势变得越来越依赖偏见。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索罗斯所说的“极不平衡态”的条件即告成熟。
等到信念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变得很大时,就使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受到极度重视。这时,就会出现一个高点。这个高点叫做考验期。偏见和对趋势的正确认识会同时受到外在力量的考验。市场趋势和市场参与者的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外界的冲击而一遍又一遍地受到测试。
如果偏见和趋势都能在经受各种冲击之后依然如故,那么,用索罗斯的话来说,就是“不可动摇的”。他把这一阶段称为加速过程。终于,一个镜面反射型的,能自我推进的过程向着相反方向发生了。
此时,趋势已经形成惯性,在惯性的作用下,趋势继续维持,仅需内部因索即可保持这种自我推进趋势的延续。但是当人们对市场的看法一旦不再起到推进作用,原有趋势的发展将停滞不前,这是趋势的停滞期。这时,趋势更加依赖于偏见,因而,对市场走势的信心的丧失使得趋势本身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反转。发生逆转的点叫做临界点或关节点。相反的趋势会在相反的方向促成一种偏见的形成。从而导致种灾难性加速状态的出现,从此走向市场的崩溃,或者如索罗斯所称的崩盘加速阶段。
总而言之,索罗斯强调,当某一趋势延续的时候,为投机交易提供的机遇大增。市场人士的种种偏见与市场的走势相互作用,只要原有趋势一直得以保持,偏见将愈发偏离真相。市场趋势一旦产生,就将按其自己的规律开始发展。
索罗斯虽然被人们认作是一个逆潮流而动者,但他仍需对与市场大众针锋相对的行为保持警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索罗斯总是顺势而为,尽管他一直在寻找市场走势的转折点(在这一转折点上行情发生变化),而且也只有这个转折关头才是能与市场大众抗衡的唯一机会。
索罗斯孜孜不倦地探寻着这样的联系。他写道:“当人们对某种货币失去了信心,这种货币的下跌走势会对国内的通货膨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更加重了其下跌。而当投资者对某公司的管理层拥有信心时,该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公司管理层更容易满足投资者的期望。”这种联系,索罗斯指出,在开始时是自我推进,而最终却被自己击败。
简而言之,索罗斯在寻找一次荣枯相生过程。60年代末,他在房地产信托业中找到了一次。
1969年,索罗斯的一篇论文被广为传播。他在该文中对一种新兴投资工具的优势大书特书,这种工具叫做房地产投资信托。对于其荣枯相生过程,他把房地产投资信托比作是一场三幕剧,准确地预计到它将在一开始首先经历一次繁荣,继而因过度繁荣而物极必反,最终将是崩溃。索罗斯的一席话表现出他的卓越的先见之明:“因为第三幕至少要在三年之后上演,我现在买入股票是非常安全的。”
他的多头交易非常成功,在房地产投资信托市场抵达顶峰时及时沽出。数年之后,房地产投资信托业如索罗斯的预言,进入萧条期。一开始,他曾认为马上翻空已为时过晚,但在重读了自己的论文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仍然有时间这么做。索罗斯判断正确,因而获利丰厚。他在空头,上获得超过百分之百的利润,因为当股票价格下跌时,他还不断地扩大他的空方头寸,斥资近100万美元,这笔钱对当时的索罗斯来说意味着很大的风险。这场用来测试市场理论的早期练兵给索罗斯以无限的鼓舞。
索罗斯的最大利润米源于准确地判断出股票或股票板块的“自我推进运动。投资者突然对某一类行业股票转变了态度,大量吃进。购买此类股票的高潮大大增强了这个行业的获利,因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加借款、卖出股票和市场并购等行为刺激利润增长,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自我推进现象。
这就是荣枯相生过程中的盛势方面。
当市场达到饱和,并且愈演愈烈的竞争挫伤了整个行业的繁荣时,好戏就要收场了。此时,股票的价值被高估了。当尘埃落定,整个过程清晰可辨时,空头们反击的时机便到了。
索罗斯在早期对他的荣枯相生理论的解释显示,他似乎认为市场价格全盘由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决定。在一些情况下,偏见不仅作用于市场价格而且还影响到所谓的基本面。当市场价格影响到基本面时,他的反射理论的意义就更为突出。这一行为——市场价格影响基本面的行为——并不经常发生。但一旦发生了,市场价格就不仅仅单纯是经济基本面的反映了,其自身已成为一种基本面而影响到价格的波动。
索罗斯说,只有在市场价格找到了影响经济基本面的途径时,荣枯相生现象才会发生。60年代晚期,荣枯相生过程就发生在企业兼并联合的大潮之中。无论是盛还是哀,索罗斯都赚到了钱。首先,他看到高技术产业公司正进行着一场收购的酣战,用它们的价值被高估了的股票作为筹码,通过在市场上的收购行为以图获取更多的收益。而这些收益又支撑着价值高估。机构投资者被企业联合体的美妙前景所打动,高涨的联合企业股票价格促使联合体的成员企业收购更多的公司。但错误的观念也就在这里产生,机构投资者无从知晓每股收益的增长数字是可以被收购行为加工处理的。索罗斯相信,这种错误的观念,或者说是那些乐得手舞足蹈的基金经理们的“偏见”,必将影响联合企业的股票价格。事实上,股价确实在持续高扬,因此他增加多头持仓。后来,他又全部沽为空头,当颓势来临时收益就很丰厚了。
企业合并的盛行为解释荣枯相生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现行股票定价中存在的缺陷由之得以揭示。这个缺陷就是,股票的价值并没有纯粹地由基本面决定,而是互相影响的。换句话说,投资者错误地认为每股收益是独立于股票的市场价格的,但当时却恰恰不是。
80年代国际借款盛行时的情形妇出一辙。银行家们确信他们用以决定借款国承债能力的债务比率是独立而不受他们自己的贷款行为影响的。而实际上是,银行家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估算是他们贷款行为的基础。贷款国把债务比率看作是一种客观的指标,但债务比率是受贷款国自身行为的影响的一如果他们停止贷款,国民生产总值就会下降。于是,这里也存有一个错误观念,贷款人不懂得一种基本价值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决定价值的行为的。这种错误观念也同样产生了一次荣枯相生过程。
这种存在于基本面(在本例中就是债务比率)和基本面的价值(是受借款国行为影响的)之间的联系创造了这样一个过程,以自我推进的鼎盛开始,继而恶化为被自我击败的崩溃。
在合并企业和借款案例中索罗斯都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存有缺陷的观念导致市场产生反馈效应,使市场陷于盲目的狂躁状态。市场参与者形成一个群体,对市场表现反应过分强烈,走向极端,由此产生了荣枯相生过程。
如前所述,索罗斯在美国银行体系中也发现了一次荣枯相生过程。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旧疮未愈,银行业正处于凋零期。由于它们受到严格的监控,在扩张方面难有作为,所以银行业的股票被投资者冷落,成为一个发展前景暗淡的停滞不前的行业。
到了70年代初,新一代银行家崛起了。他们对赢利深感兴趣,并逐步进入了高级领导阶层,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纽约第一国民城市银行。新生代的银行创造了一批新的金融工具,在使用资金上更表现出大胆进取的精神;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都带来了吏佳的经济效益。这些新的利润增长刺激点对华尔街毫无触动,在那里银行业的股票依旧以原价或很低的溢价出售。在最早发现银行业正潜移默化地发生巨变的几个人中,就有索罗斯。他要比许多人更快地感觉到当时流行的观念,认为银行业将继续无所作为是错误的。一份1972年的文字记录显示,索罗斯指示买进了一些在经营上更进取开拓的银行的股票。当银行业股票的价格在同年开始上扬时,他的头寸获得了50%的赢利。这是荣枯相生过程中盛的环节。
索罗斯清楚地认识到对银行业股票的热衷将最终导致衰退,但无法预知这时刻何时到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结果是银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只有13%,使其股票无法以溢价出售。这就是荣枯相生过程中的衰的环节。
乔治·索罗斯并不是循规蹈矩地依照一套传统的定律来进行在金融市场中的操作。其他人就没有这么超脱了,他们笃信世界是有理性的,这个世界包含的所有东西也有理性,股票市场当然包括在内,索罗斯对这些游戏规则也颇有兴趣,但仅是出于试图了解这些规则何时将改变。
这是因为规则改变时,可能促使反射关系开始出现,而且反射能够开启荣枯相生的过程。索罗斯时刻监视着金融市场,搜寻荣枯相生过程的发生。因为懂得有时金融市场的特征是由这些反射关系塑造的,一旦察觉,他就能比其他投资人更快拔脚上马,所以索罗斯有时候会感到自己在投资界已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拥有这个投资秘诀,并不保证索罗斯能够每战必胜,一直赚钱。有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他本身的投资技巧无关,有时却它关系紧密。比方说,有时荣枯相生过程根本不存在;或者有时这一过程存在,但索罗斯没有及时发现。
最糟的是,当索罗斯寻找荣枯相生过程的某个阶段,并自信已经找到一个,后来却发现这只是一个并不美丽的错误。有些时候,他在决定建立仓位之前,没有彻底思考某一特定金融市场是怎么运作的也就是说,在那个金融市场里,反射以及荣枯相生过程到底是怎么样运作的。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他总是在寻找着这一过程。当他一日发现有这样的过程存在,而且能善加运用时,就赚到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