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一出生,佩姬就开始忙着物色会说中文的保姆。她在纽约的华文报纸上刊登了广告,诚招会说中文的华人保姆。为了找到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保姆,她颇费了一番周折,毕竟这是在纽约。按照吉姆的想法,他们最好找一个能说一口京腔的保姆(就像很多中国人学英文追求纽约腔或者伦敦音一样)。他们甚至还托周围的中国朋友一起来考核前来应聘的人,终于他们找到了能说一口流利京腔的保姆。
对于孩子语言的学习,吉姆和佩姬一直坚持最好能让孩子同时说两种语言的观点,如果条件允许,他们甚至打算再让乐乐学习西班牙语。吉姆从1988年开始就建议周围人让孩子学习中文,他认为要让孩子有竞争力,首先要在语言上占据优势。中国是21世纪的王者。那么掌握这个王者国度的语言,对他的孩子未来能在竞争中更好地获得胜利筹码是首要因素。哪怕孩子未来是与中国的孩子们竞争,他的孩子一样在语言上其有竞争优势。吉姆认为就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竟争力一样,代表国家希望的孩子也一样,如果想在竞争中占据主动,那么最好能掌握其他竞争者所没有或者缺乏的“核心技术”。掌握一门非本土语言是必需的,尤其是未来,他要让女儿一起分享盛世中国的繁荣盛宴,那么,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自然就是必然和必需的了。
为了在纽约的宅第创造更好的学中文环境,他们在家里所有的物品和器皿上全部贴上了中文标识,如“杯子”、“盘子”、“桌子”等,佩姬自己也开始一点点地学习中文。他们邀请一些中国朋友到家里来,和乐乐对话,让她能有更多说中文的语境。
乐乐对中文的学习很有兴趣。有一年冬天,他们带着乐乐到唐人街吃东西,乐乐就站在餐馆门前的中文标牌上找自己认识的字,一边找一边念给他们听,佩姬赶紧把孩子的这一瞬间抓拍了下来。
孩子对语言的转换能力往往是大人们难以想象的。有时候她会同父母说英文,转头就用中文跟保姆交流了。这种小孩子与生供来的对环境的适应性让大人们瞠目结舌。只要在家,吉姆每次都去纽约幼儿园接乐乐,陪着孩子们做游戏,以至于其他的孩子都盼着吉姆去接乐乐。在忙得人仰马翻、忙着挣钱的纽约,有些孩子的父亲常常因为没时间,赶不及去幼儿园陪孩子玩或者接孩子。吉姆每次去都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孩子们发现这位“老爸爸”非常可爱,总是给他们带去惊喜,于是其他的孩子们也和乐乐一样盼着吉姆每次去幼儿园。
不过据佩姬介绍,他们虽然很爱乐乐,但绝不娇宠孩子。乐乐很小就受到很严格的管教,他们从不让乐乐看电视。在纽约的豪宅里,吉姆也从未买过电视。吉姆认为电视并不能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任何益处,孩子不会从电视里学到任何有用的东西,相反会因迷恋电视变得慵懒而愚笨。从某种程度上看,让孩子看电视等于毁了孩子。在美国有太多孩子因为成天看电视,变得肥胖无比而没有生气(美国人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薯片),他可不希望白己的孩子也变成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