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与经济学理论息息相关
“自组织”这个名词是指在没有一个绝对权威或者其他预先计划的因素下,一个系统结构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在化学、生物、数学和电脑科学中观察到自组织。它也会出现在人类社交之中。
“自组织”这个词首先出现在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的《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1790)一书中。康德将存在定义为其组成部分可以行驶行为,也就是其组成部分能够独立思考,能够控制自身。他写道:“每个组成部分都认为它代表着其他部分的思想,也体现着其他部分的利益……只有在这样的条件和框架之下,这个东西才能被称为有组织或自组织的事物”。
作为一种理论,自组织尽管与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通用系统理论联系在一起,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物理学家开始拓展复杂系统时,自组织才为主流学派吸纳。苏联的化学家伊利亚·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很相信逐渐流行的自组织理论。他因为提出自组织的热动力学概念荣获1977年诺贝尔奖。
著有20本书、发表超过200篇论文、并荣获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开始系统性地研究自组织理论,尤其是与经济学相关的那部分(《自组织经济》(The Self-Organizing Economy),1996)。为了展示自组织是如何工作的,克鲁格曼让我们想象一下洛杉矶。今天,我们都知道洛杉矶不再只是同性恋的聚集地,而是集中了不同的社会经济体、种族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包括韩国城、沃茨镇和贝弗利山。洛杉矶的周围还聚集着很多商圈。现在的每个商圈都不是由城市设计者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而是自组织的自发过程。韩国人为了与其他韩国人更紧密,会搬到韩国城。随着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韩国人会聚集在韩国城附近,这样这个自组织的社区又被自身所加强。没有什么中心管理者为所有人做决定,克鲁格曼解释说,城市就这样自发地进化和自行组织起来。
大城市的演变是自组织和自我加强体系的一种相对简单的例子,我们在经济体系中也会观察到类似的情况。在不考虑因为外在事件,如石油危机或军事冲突导致的突发经济危机和复苏的情况下,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循环主要由自我加强导致的。在繁荣时期,自我加强的过程会产生更多的建设和制造,供过于求,则投资的回报开始下降,这个时候也就是经济系统崩溃的开始。而经济崩溃本身也会自我加强,导致越来越低的产出,当产出不足以满足需求时,投资回报将有所增加,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复苏。有些人可能会辩驳说,美联储调节利率和开放市场的买入和卖出,就扮演着经济系统决策者的角色,但正如我们所知的,美联储并非全能的。如果停下来仔细地思考,我们会明白证券和债券市场没有绝对控制者,而这两个市场也是自组织和自我加强体系的绝佳例子。
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自组织理论,就只是一个理论。虽然看上去它能合理地解释社会系统的运作方式,但目前还有没有模型去测试它,它的未来不可预期。在寻找社会体系的行为的大一统理论时,自组织理论看上去是一个合格的候选者。
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第2个特征—适用性与突变理论相重叠。这是指个体单元(细胞、神经或消费者)聚集在一起,创造出超过所有个体总和的方法。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亚当·斯密的“无形的手”是突变行为的绝佳例子。很多个体都在试图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参与和别人相关的买卖活动,从而创造一种叫作市场的突变结构。个体之间的相互迁就与系统的自组织,形成了一个行为的整体,这是一种超越所有个体之和的突变性质。
如同自组织的概念,突变理论也是一种理论。不过它看上去是对个体单元聚在一起并组织起来的较为周全的解释。虽然科学家在模拟自组织的现象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还是在模拟突变行为时获得了非凡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