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中股票风险溢价是不可知的
尽管行为金融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但它已经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商学院都流行起来了。讽刺的是,一些观点出现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也就是因假设理性投资者和效率市场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闻名的学院。康奈尔大学的前经济学家,现在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行为学和经济学教授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便质疑过投资者的理性行为。
很多年前,泰勒就曾与卡尼曼、特沃斯基以及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其他人学习合作。塞勒的很多研究可以从他的畅销书《赢者的讥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TheWinner's Curse:Paradoxes and Anomalies of Economic Life,1992)中获知。不过泰勒为投资者所知可能是因为一篇他与什洛莫·贝纳茨(Shlomo Benartzi)合写,发表于1995年的文章“用短视性风险规避模型解释股票溢价之谜”。贝纳茨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管理学院的教授和行为决策小组的联席主席。在这篇文章中,塞勒和贝纳茨将预期理论中的损失趋避提取出来,将其直接与股市联系起来。
这篇突破性的文章的标题引导我们讨论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股票风险溢价是不可知的;第二,由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定义的损失趋避不合理且阻止投资者长期获利;也就是,让投资者变得短视。
股票风险溢价这个术语很多投资者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真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它指的是资产相对于10年期美国国债无风险利率(之所以称为无风险利率是因为到现在为止政府还从未违约过),在风险更高的股票市场所获得的回报差额。投资者从任何一只股票或整个市场上获得的超出这个利率的回报,即是投资者在股票市场承担更多风险后获得的补偿—股票风险。比如说,一只股票的回报是10%而同期无风险利率是5%,股票风险溢价即是5%。而风险溢价的多少取决于某只股票或整个市场的风险性。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阿斯瓦斯·达摩达兰(Aswath Damodaran)说,股票风险溢价在1961年大概是3%,在20世纪80年代大概是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