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短,奋斗不停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及他这篇创作手记,对我影响挺大的。我读到《平凡的世界》是在初中临近毕业的时候,应该是就两三天一气读完的,因为当时大家都想看这本书,说这本书很厉害,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很多人争相传看,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从这本书当中我们能看出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的巨变,以及个人作为一个个体的转变和飞跃。
我们上高中的时候才进县城,对外面的世界是茫然无知的,当时的生存状态其实特别像孙少平,他有想法,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确实看了《平凡的世界》之后会触景生情,有极强的代入感。
这本书影响很多人,它教会我们要去奋斗,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无论你条件好还是不好。你会发现以后无论你做什么,都很难停下来,好像一直在奋斗。像泰戈尔那句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路遥实际上是用一种非常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人生其实很短,结果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你总要做点事,不敢说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至少在你能力范围之内,要努力地向上奋斗。很朴素,但是很管用。
《平凡的世界》作为路遥的一个作品,就像他的一个孩子。这个手记是他在生孩子之前做的准备工作。这个手记我印象当中应该是50小节,第5小节就是描绘他的一个心理状态——他有个志向,写一部百万字的大书,他面对苍凉、寂寥的毛乌素沙漠,把自己放空。没有人,只有他和沙漠,和他心目当中的价值、思想、道,也可能是古代先贤,路遥在这里头没有交代。但是他讲:“嘈杂和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冥冥之中似闻天籁之声。”他实际上在和天对话,我觉得路遥是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蜕变,回来之后就开始伏案写书了。
如果说对这一小节我有什么印象的话,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内心一颤——“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其实是一次命运的赌博(也许这个词不恰当),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他确实是因为写《平凡的世界》而赌上了自己的生命的,因为写这本书非常艰苦,他又抽烟,生活作息也不规律,吃的也不太好,英年早逝。但是你会发现,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拿生命做赌注成就了一个所谓“不世之作”,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把剑,也许是一个事业。
多读无用之书
我们这代人其实挺感恩的,1978年改革开放,我是生在1977年底,正好是改革开放的同行者。我们那时候其实没有太多的想法,父母没什么文化,他们最遗憾的就是没有机会读书,所以尽最大的可能让自己孩子能够接受教育。我父母原来对我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在县城的中学当一个老师,他们觉得就特别满意了。
我读高中的时候到县城读书,重点中学是半军事化管理,早晨五点钟起来就跑操,晚上十点钟就熄灯了,好多人就拿着手电筒看小说。那时候一心想走文学道路,看的书特别多,看历史、也看小说——《红楼梦》《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刀锋》……我们那代人比较受梁晓声、刘心武和路遥这一批作家的影响。梁晓声写知青生活,你大概会了解到比你大十几岁的人是一种什么生活状态,到现在我家里还有《年轮》;刘心武,伤痕文学的代表,著名的作品《班主任》。后来你会发现,很多作家都是通过一个片段去写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巨大的变迁。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他在这一年的横切面上,其实读懂了王朝的密码,这就叫见微知著。
我从中学到大学都还愿意读些闲书,哲学、小说和历史。大学暑假回家放牛,一边牵着牛,一边读书,还做读书笔记。其实有的时候我觉得学习这个东西,它是一种习惯。你感兴趣,也未必说一定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有的时候要学无用的东西,或者读无用之书,没有必要功利性太强。
我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兴趣其实来自于读随笔,因为即便我是学这个专业的,也发现很多大部头的东西其实挺晦涩的,而且你即便当时字都认识,也未必能完全体会到。我最近读的一个小册子,就是讲日本泡沫经济以及泡沫破灭后这三十年,日本社会和文化领域的百态,比如说日本的很多演员、明星和体育运动员,还有日本的经济学家,他们在泡沫时代是什么样子,在泡沫破裂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尽管我是做经济金融研究的,我还是更愿意从微观的个体去反观宏观和历史。
美国的经济学家、“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特曾经说过,什么重要呢?历史、统计和理论。如果非得舍弃一个,首先是理论;如果再舍弃一个,是统计;最后保留的实际上是历史。我还是愿意去读一些故事,分析一个现象,然后再去回过头看所谓的理论,可能感受更真切。
对而有用”的经济学研究
硕博阶段,我当时一心想做研究,硕士阶段主要还是研究财政问题、三农问题;博士阶段我读的是世界经济专业;在清华去做博士后就跟能源相关。清华博士后出站以后,2009年4月份,因为做能源问题就去中海油工作,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和油价波动,全是石油公司关心的事情。同时因为在企业工作,离市场更近了一点。
2012年10月份离开了企业,到了金融机构工作。我确实挺庆幸这次变化的,它真正让你有了一个野蛮生长的能力。我先是从陆地到江河,从江河又到海洋。研究单位、央企是陆地;江河是类似于像券商这样的金融机构,它比较市场化;现在是海洋,我自己出来做,我现在算是一个独立研究者。其实人到一定的阶段之后,追求的目标会不一样。我觉得现在确实到了一个可以更加自由地去施展自己能力、做点事情的时候了。
我们现在最大的感受是,好内容是稀缺的。我们一直强调叫“对而有用”,尽可能地去把看到的趋势和现象用白描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现在实际上是在借助原来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研究方式,服务于C端和B端的客户,既利用传统的研究资源、能力,同时也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和方式,做互联网知识付费、对企业的投融资服务等等。严格意义上说,我不愿意把我们称之为内容创业,我实际上是内容的生产和开发,我的内容可能是研究报告、音频和视频,也可能是知识综艺节目。
其实经济学家这个词,中文和英文含义不大一样。中文叫什么家,一般是某一个行业德高望重的人,英文Economist这个词其实是一个职业。当然经济学家有很多分类,比如学院派,在大学从事理论研究或者应用经济学研究;也有政府派的,主要是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做宏观经济管理或者产业管理;第三类就是所谓市场派,他们主要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和机构一起去做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决策;第四类现在多了起来,就是独立学者,他不隶属于任何机构,他愿意做独立的研究,独立发声。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立场上,对各方都有一些参考,对市场、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下一个40年我们要让自己更厚重
金融市场的预测需要非常直接,不能模棱两可——既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这样的预测对金融市场是没有意义的。还要有对策,在这种预测之下,需要怎么去应对。预测经常错,但是人们还是需要预测,就像天气预报经常错,但我们肯定需要天气预报一样的道理。
2019年上半年,股票市场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但是债券市场的确定性是比较强的。对机构来说,通胀不高,利率走低,政策改善,所以利率债是有机会的。对于老百姓来说,可以买固定收益类的,就是债券基金。但是对于信用债务,也就是说主要涉及到产业、企业的这一块,还是会有一些信用的爆发。
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不同的社会阶层有自己的焦虑感是很正常的,总体上就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动。这种变动客观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造成了很多人心态跟不上变动的节奏。有这种焦虑很正常,想清楚就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和责任。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我觉得是确定不变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就是自己的学习。无论是免费学习还是付费学习,无论是自学还是去学校学,其实都是一样。你要不断地学习,这是不变的。
我觉得看电影和看电视都是阅读,因为你从不同的电视节目能看到社会、经济和数据的变化或者什么别的,其实人的学习不是一定拿出一个固定的时间到学校里去学,学习无时无刻不在。
我们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过,而且这是中国经济最高速成长的40年,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上一个40年对我们来讲,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下一个40年,可能是更加类似于修炼,或者说在成长的基础之上让自己更加厚重一些。你更多地要想到给社会做点什么,给其他人做点什么。善待你的客户,善待你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