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两市上市股票数量
沪深两市日成交额
沪深两市总市值
K线是一个神奇的发明,其每一条影线、每一个实体,背后都是无数资金博弈的结果。三十而立的中国股市,7300多个交易日汇成了一张跌宕壮阔的K线图,讲述着证券史上的一个奇迹。
凝望这30年的K线,每一个波峰、每一个低谷,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将这些故事串起,中国股市砥砺前行的成长历程跃然而出。从草创之初的摸索向前,到对关键改革的毅然推进,再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框架下的稳健运行、自我进化。K线如同一枚透镜,折射出了中国股市不断向前的蓬勃力量。
⊙记者 费天元
爆发之力
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中一句“坚决地试”,成为中国股市第一个10年的高度概括。正是有了大胆试、大胆闯的精神,中国股市才爆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并在市场沉浮间积累了宝贵经验,初步构建起了以证券法为核心的规则体系。
1990年-1992年:
首轮牛市 沪指曾一天涨了105%
涨跌停从10%扩至20%、新股上市后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两年,注册制下科创板、创业板放宽股票涨跌幅限制的新规颇受投资者关注。而其实,早在A股诞生之初,对涨跌幅限制的调整就曾经释放过一波“大行情”。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虽然当天沪指收盘点位仅为99.98点,但它却是未来两年股市第一轮牛市的起点,也是股市30年征程的第一步。
至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出现第一个高点1429.01点。即在沪市开市后的不到两年内,指数已大涨超过13倍。首轮牛市的触发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无疑是政策支持下老百姓投资需求的喷薄而出。
在沪指最初两年的K线图上,1992年5月21日的一根长阳尤为突显,它也反映了当时政策因素对市场的极大影响。
对股票涨跌停幅度的调整是交易所早期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如在1990年12月,为抑制市场暴涨,上交所一度将涨停幅度从5%调低至0.5%,同时跌停幅度保持在5%不变。而到了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又全面放开涨跌停限制,使上证指数当天就涨了105%,创该指数的单日最大涨幅纪录。
此后,又经历数次调整,直至1996年12月16日,管理层为抑制过度投机,将沪深交易所股票涨跌幅限制调整为10%,这一政策在此后的20多年里基本保持不变。直到近两年,随着科创板、创业板先后试点注册制,其股票涨跌停幅度被放宽一倍。
但与当年不同,新的调整并不是为了调控行情,而是高瞻远瞩地站在提高市场定价效率的角度,有效推动了中国股市的全球化进程。其基础则是监管制度的完善、投资者结构的“机构化”和市场投资理念的成熟。
承载之力
步入第二个10年的中国股市,已尝试着向成熟市场“看齐”。经历了股改的“成人礼”,扫除了阻碍市场发展的制度瓶颈,股市的肌体迅速发育,承载力成倍提升,2007年沪深市场成交额、IPO融资额分别较2005年提升逾13倍、近90倍。
1999年-2001年:
科网股泡沫破裂与价值投资萌芽
从美股映射主题的不断翻新,到苹果、特斯拉产业链的火热,A股近年来与外盘特别是美股的关联度越来越高。这并非新现象,早在世纪之交的那轮牛市中,股市已开始向境外成熟市场“看齐”。
1999年,着名的“5·19行情”爆发。这波行情是政策与资金共振的结果:一方面,国务院在当年5月中旬正式批准了证监会关于盘活市场的六项措施,包括扩大证券投资基金的试点等;另一方面,大洋彼岸的纳斯达克指数涨势如虹,微软、英特尔等科网股巨幅飙升,令国内投资者躁动不已。
1999年5月19日,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分别劲升4.64%、5.03%。在此后的短短一个半月内,上证指数K线陡直上升,累计涨幅达70%。“5·19行情”最终仍演化为一轮长达两年的牛市,直到2001年6月沪指触及2245点大顶。
在这波科网股浪潮中,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一度饱受质疑,但最终,2000年美股互联网泡沫破裂,索罗斯等资本大鳄损失惨重。巴菲特则独善其身,并在往后的岁月里续写股神辉煌。由此,国内投资者纷纷研读起了巴菲特,价值投资开始生根发芽。
2005年-2007年:
股改 从“难以承受之重”到翻越6000点
近期迭创新高的三一重工引起部分投资者的关注,但或许很少有人会回想起,它正是15年前的首批股改试点之一。15年间,三一重工的股价、市值都上升了约60倍,成为中国股市跨越股改这一“成人礼”后大踏步发展的缩影。
将时钟拨回2005年6月6日,一波凌厉的杀跌使上证指数击穿千点大关,盘中最低探至998.23点。一片悲观之中,戏剧性的是,998点竟由此成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上证指数的最低点。而在这个大底背后,中国股市前20年里最重要的一大改革即将落地。
股权分置改革——事后被业内评价是中国证券市场自成立以来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在当时却被看作“大利空”,因为当时的投资者普遍认为,市场不具备承接如此多增量流通股的能力。
从K线看,自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宣布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后,上证指数“五一”假期一结束即连续下跌,不到一个月便跌去一成多。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市场的短期恐慌不能阻挡改革的坚定推进。
到2006年10月19日,1000多家完成股改的公司取消“G”标记,而尚未完成的股改公司则被冠以“S”标记,象征着这场重要改革已成功实施并步入尾声。
再看二级市场,股改带来的积极意义开始显现。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回归同股同权,使股权分置扭曲造成的公司治理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而流通股本的扩大,也有效优化了市场定价体系。
股权分置改革大获成功,不但没有造成市场进一步下跌,反而推动股指大幅上涨。不过,随着赚钱效应扩散,大量居民资金蜂拥追高进场,这场牛市最终变成了“疯牛”。
从998点出发,上证指数K线一路单边上扬且斜角越拉越大,直到2007年10月16日定格于历史大顶6124.04点。此后,仅一年时间,上证指数就从6124点跌至1664.93点,跌幅超过七成。48元的中石油、300元的中国船舶……成为部分股民的惨痛教训。
市场也在反思。有观点认为,当时股市只能单边做多,缺乏做空机制,是多空不平衡无法约束泡沫的形成,从而导致股指暴涨暴跌。于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海外市场广泛应用的金融工具开始酝酿推出。
内生之力
基础制度全面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新格局成型,在“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下,三十而立的中国股市已具备了强大的自我发展、自我进化的力量,实现了向“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这一理念的回归,其活力和韧性将日益加强。
2014年-2015年:
杠杆上的牛市 如何驯服资金的激流
至今年12月中旬,沪深两市两融余额已由年初的1万亿元升至1.5万亿元,对照行情走势,杠杆资金的规模扩充并未对市场形成助涨助跌的扰动。这些最具流动性的钱使市场交投趋于活跃,同时也被有效地约束于规则的堤坝之内。而在5年前,杠杆资金曾一度失控,成为股市的“成长之痛”。
自2007年沪指从6124点滑落后,市场虽曾有超跌反弹,但在漫长的6年时间里,还是整体呈下行之势。阴跌过程中,融资融券业务开放,并于2013年两次扩容,为下轮牛市点燃星星之火。
至2014年下半年,上证指数K线已现反攻迹象。进入2015年,牛市格局不断强化。从K线看,一路单边上扬的走势有些似曾相识。从2014年年中的2000点起步,到2015年6月12日触顶于5178.19点,上证指数一年内暴涨150%,K线图形如同十年前走势的复刻。市场惊呼,“疯牛”又来了。
当时,一方面大量资金通过融资融券放大杠杆,且以融资做多的单方面力量占绝对优势。至2015年6月,沪深两市融资余额从2014年初的不到3500亿元,急剧扩至2.27万亿元的峰值。另一方面,场外配资活跃,“一配五”“一配十”的高杠杆率显着增加了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有机构曾测算,2015年顶峰时场外配资规模可能高达2万亿元。
高杠杆垒起了高涨幅,这头标榜“万点不是梦”“讲基本面你就输在起跑线上了”的“疯牛”最终难逃暴跌。而杠杆资金的激流一旦失控泛滥,其巨大破坏性已在2015年充分展露,如何规范合理使用杠杆,成为市场的重要课题。
目前,新证券法已从多个维度“封堵”场外配资,监管层也时刻保持高压。同时,注册制下融券券源增加、股指期货及其他金融衍生品规则调整等,也在平衡着多空力量。曾经桀骜不驯的杠杆资金,今已回归其“中性工具”的本源。
2019年以来:
资金结构变化推动“慢牛”“长牛”
自2015年高点至2019年1月4日探底2440.91点,4年不到沪指再度腰斩。人们不禁要问,A股如何才能走出“牛短熊长”的轮回?
显然,散户比例较高造成的高投机性是导致A股大涨大跌的重要原因。
只有投资者结构发生改变,才能从根本上冲破“牛短熊长”的周期率。监管层也早已发现了根源所在,“积极引导长线资金入市”成为近年来各方着力推进的方向。
2014年11月17日、2016年12月5日,沪港通、深港通先后启动,北向资金登上资本市场舞台。互联互通机制成为深刻改变投资者结构的重要基石。同时,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编制公司陆续扩大A股纳入因子,也让国际投资者看到了“中国资产”的价值。
2016年至2019年,北向资金的净买入规模连续4年高速扩张。特别是2019年,北向资金全年净买入3517.43亿元,成为A股市场主要的资金增量,带动上证指数收获了22.3%的年线涨幅。
更重要的是,北向资金带来了成熟市场的先进投资理念。随着投资理念的进步,市场资金结构开始发生变化。202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参与股市,专业机构的成交占比明显扩大,迭加外资持股规模稳步上升,市场迎来了过去30年里少见的“慢牛”。
从K线看,上证指数由2019年至今延续了整整两年的牛市,累计涨幅约38%。虽与过去30年那些股指动辄翻倍的行情相比,本轮牛市的大盘涨幅并不惊艳,不少股票还趴在“地板”上一动不动,但优质标的、“核心资产”以及部分基金产品在这两年的稳健回报足以称得上“长牛”二字。
中国股市始终充满自我进化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投资者结构趋于成熟,过去那些暴涨暴跌、齐涨齐跌的极端行情出现的概率将越来越小,市场将以更开放、更理性的姿态,拥抱“慢牛”“长牛”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