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785家,股票总市值近45万亿元,市值排名全球第三,IPO公司数、股票融资额、股票成交额跻身全球前列。
□ 主板是国之重器、行业龙头公司的聚集地。2000年至2019年,累计融资8.4万亿元,累计分红8.5万亿元。
□ 科创板上市公司206家,IPO筹资额突破2900亿元,总市值3.3万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比83%。
□ 境内外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占比约20%。
□ 中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引领者,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 上交所已经成长为拥有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四大类证券品种、市场结构完整的综合性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市场总体走势与重要事件
今天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30周年的日子。30年前,上交所在“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在浦江之畔敲响了新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声开市锣。30年披荆斩棘,30载雨雪风霜,上交所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中国走向世界。上交所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30年所经历的成长蜕变,特别是近10年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交所以沪港通开启了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之先河,推出了首个交易所场内股票期权,平稳实施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成为拥有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四大类证券品种、市场结构完整的综合性证券交易所,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 上交所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证券交易所
上交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蓝筹企业的聚集地和科创企业的重要上市地。初生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仅有8家上市公司,市值12.34亿元。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上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1785家,30年增长了约220倍,股票总市值近45万亿元,超越日本交易所集团成为全球第三大证券交易所。
时至今日,正值而立之年的上交所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证券交易所之一。今年前11个月所创下的成绩更是举世瞩目——IPO数量及融资金额均位列全球第一;股票成交金额超过了75万亿元,在全球交易所中排名第四。30年来,沪市累计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超过9.4万亿元的融资,有力支持了一大批规模大、业绩优的国民经济骨干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基本盘”。
沪市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规模
沪市股票市场成交额
沪市股票筹资规模和IPO数量
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新时代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里程碑。科创板从无到有,只花了259天,创下了资本市场改革的新速度。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超过200家,IPO筹资额突破2900亿元,总市值近3.3万亿元,科创板市值占沪市总市值的比重由2019年7月开板时的1.5%提升至目前的7%。一批属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标杆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行业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逐步显现,有力推动了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
科创板市值及占沪市A股市值的比重
二、 主板市场“压舱石”地位不断夯实
主板市场30年的发展史,也是几千家上市公司荡气回肠的奋斗史。目前,沪市主板已经汇聚了一大批国民经济命脉行业龙头公司,其中既包括了“银证保”在内的各类骨干金融机构,又集中了石油、煤炭等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型行业公司,也涵盖了高铁、汽车、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业企业,还有茅台、恒瑞、海天等消费类民族品牌。这些蓝筹企业长期聚焦主业、扎实经营,发挥了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实力担当”。
开市以来,主板超大型及大型公司从无到有,数量显着增长,逐步成为沪市主板的中坚力量,构建起了蓝筹市场的核心。2000年,沪市总市值在500亿元以上的大型上市公司仅有宝钢股份和浦发银行2家,市值之和占主板总市值的5%。2020年11月底,总市值在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的大型上市公司有71家,总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超大型上市公司达81家,合计市值33.3万亿元,占主板总市值的比重超过70%,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2020年共有133家中国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其中有85家在沪市主板上市。
沪市主板超大型及大型企业情况
沪市主板公司长期专注主业、稳健经营,整体基本面扎实,营业收入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为国民经济作出突出贡献。随着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公司规模扩大,沪市主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由开市之初不足2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37万亿,营业收入占同期全国GDP的比重从开市之初的0.02%提升到2019年的42%,是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脊梁”。
沪市主板公司全年营业收入水平
近年来,沪市主板公司持续提质增效,盈利稳中有升,分红屡创新高。2019年度,沪市主板公司逾九成企业实现盈利,总计实现净利润3.4万亿元,占全部A股净利润的84.1%。2000年至2019年,沪市主板公司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1%。在稳健业绩的支撑下,沪市主板公司形成了重回报、高分红的优良传统。2000年至2019年,沪市主板公司股息率从1.01%上升到2.44%,累计分红达到8.5万亿元,高于同期累计融资额8.4万亿元。其中,2019年度,沪市主板公司共有约1110家公司推出分红方案,分红总额合计达1.1万亿元,占A股总分红金额的78.6%。随着上市公司主动分红意识增强,稳定的高比例分红群体逐渐形成,现金分红进入全面开花阶段。2019年,有22家蓝筹股公司现金分红超过100亿元,4家公司现金分红超过500亿元,大大提升了市场投资者的获得感。
沪市主板公司盈利及分红情况
三、 科创板科技创新“助推器”作用日益显着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重大决策。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开启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征程,也是上交所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起点。目前,科创板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聚集地,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已上市的206家公司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行业,合计数量占比75%,市值占比83%。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软件等行业,其中集成电路公司有24家,已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完备的产业集群,涌现了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澜起科技等龙头公司。生物医药涵盖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体外诊断、医用材料等领域,公司数达到45家,汇聚了君实生物、微芯生物、康希诺等竞争力突出的优势企业。科创板有效凝聚科技创新力量,为科创企业源源不断注入资本动能,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
科创板公司行业分布(按公司数)
一批大型“明星”科创公司纷纷登陆科创板,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市值排名前十的头部公司中,金山办公市值接近1500亿元,中芯国际、传音控股和澜起科技均迈过千亿市值门槛,其他公司也都超过700亿元。这批头部科技创新企业代表了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因此得到投资者广泛认可。标杆企业产生的示范效应使得科创板对于优质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板块优势进一步彰显。
科创板市值前十大公司
从上市后经营表现看,科创企业借力资本市场“新跑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营业绩方面,即使遭遇疫情不利影响,科创板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业绩仍实现“双增长”。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5.6%、59.7%,在各板块中“一枝独秀”,展现了科创公司的优良成色。盈利能力方面,前三季度科创板毛利率、净利率分别达到35.6%、12.3%,显着领先于A股整体水平,体现出科创板公司较高的技术壁垒以及强大的竞争实力。研发投入方面,科创板公司坚守“初心”,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研发开支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1%,远高于A股市场2%的水平。华润微、中国通号、西部超导等多家科创板公司上市后关键技术取得进展和突破,创新引领地位日益凸显。
科创板与A股整体经营情况比较(2020年三季报)
四、 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30年的发展,上交所市场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形成了包括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外资机构等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格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与初创时以个人投资者主导相比,沪市投资者结构出现大幅改善,境内外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占比从2000年的不到2%上升至2019年的近20%,影响力逐渐增强,向成熟市场进一步迈进。
沪市投资者结构(2019年底)
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脚步加块,国际投资者逐渐成为A股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国际投资者参与A股热情不减。截至2020年11月底,外资持股市值增至近3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增至4.6%,已成为比肩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的重要市场参与者,与国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共同促进了A股市场繁荣。
五、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30年来,在服务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自身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壮大,上交所的国际化之路也越走越宽。自1992年推出B股开启了国际化探索的第一步以来,上交所稳步推进交易所国际化发展,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推进跨境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目前,上交所已经成为境内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先导者,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14年11月,“沪港通”成功推出,创新了境内投资者“走出去”、境外投资者“走进来”的新渠道。自沪港通正式开通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已突破5800亿元,每日成交规模也逐步扩大。截至2020年11月末,沪股通日均成交规模相比开通初期增长了8倍,今年7月日均成交额更是突破了650亿元,占当月沪市日均成交规模的11.3%。
沪港通每月流入和日均成交规模
沪港通累计流入规模
2019年6月,沪伦通正式启动,创新了境内企业“走出去”、境外企业“走进来”的新模式。目前,已有华泰证券、中国太保、长江电力和国投电力4家沪市A股上市公司在伦交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上市,累计融资58亿美元。此外,上交所的产品国际化建设初见成效,从2012年开始先后推出了覆盖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境ETF产品,为境内投资者分享海外市场成长提供了渠道。截至2020年11月,共有17只跨境ETF上市交易,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39亿元人民币(约36亿美元)。
六、 迈向全球领先的综合性交易所
经过30年的发展,上交所已经由单一的股票交易所,成长为拥有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四大类证券品种、市场结构完整的综合性证券交易所。
目前,上交所债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品种日趋丰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债券市场。截至2020年11月底,债券市场现券挂牌数超过2万只,托管市值约13万亿元,近十年分别增长了31倍和17倍;今年前11个月,债券现券成交金额超过10万亿元,日均成交达460亿元,10年间增长了15倍;今年公司债融资额累计突破3万亿元。
债券市场规模和成交额
债券市场融资额
在基金与衍生品市场方面,上交所始终引领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产品和业务创新。2004年底首次推出上证50ETF以来,上交所目前的ETF产品的投资标的已经涵盖股票、债券、货币、黄金和境外主要市场股票,基金产品总市值超过9000亿元,年成交额近10万亿元,分别位居亚洲第二、第一,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重要理财工具。2015年,上交所在境内率先推出场内ETF期权。目前,上证50ETF期权、沪深300ETF期权成交量快速上升,日均成交432万张,分别排名全球同类品种第二、第三,成为各类投资者的重要避险工具。
基金市场规模和成交量
ETF基金规模
期权成交规模
三十而立,上交所从初创时蹒跚起步到如今举足轻重,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三十而励,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激励着上交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祝福并期待上交所肩负历史新使命,在不断推进市场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步伐中,早日建设成为功能更完备、运行更高效、技术更领先、国际影响力更大的世界领先交易所,引领我国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