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的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嘉宾拍摄上市企业股价。 新华社图
上交所早期的交易大厅 记者 徐汇 摄
30年间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及分红情况
30年间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近16万亿元
而立之年的资本市场成绩斐然
1990年,以沪深交易所设立为标志,我国资本市场正式建立运行。从“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到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从服务国企融资发展,到发挥重要枢纽功能、肩负市场化配置资源主要平台的使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伴随着国家经济金融发展,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用30年走完了境外资本市场百余年的发展之路。
资本市场经历30年巨变的背后,是这个市场与生俱来的制度创新基因,以及通过实践积累起的,通过改革创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制度建设方法论。
⊙记者 王红
30年很短,历史长河中它不过须臾一瞬间。30年又很长,足够一个年轻的市场经历沧桑巨变。
1990年,以沪深交易所设立为标志,我国资本市场正式建立运行。从“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到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从服务国企融资发展,到发挥重要枢纽功能、肩负市场化配置资源主要平台的使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伴随着国家经济金融发展,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用30年走完了境外资本市场百余年的发展之路。
而立之年的资本市场,总市值已近80万亿元,容纳了超过4100家上市公司,涵盖了国民经济90个行业大类,总营业收入占全国GDP的近一半,实体企业利润总额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五成,吸纳员工总数近2500万人。
30年间,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累计募集资金近16万亿元,累计分红8.36万亿元。现如今,超过1.7亿自然人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超过33万证券从业人员为这个庞大的市场提供中介服务。
这些醒目的数字,是资本市场30年的历史缩影,也是我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的时代注脚。毋庸置疑,“三十而立”的资本市场,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并已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场所。
资本市场经历30年巨变的背后,是这个市场与生俱来的制度创新基因,以及通过实践积累起的,通过改革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制度建设方法论。
建立“基本法” 纲举方能目张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紧密相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我国资本市场在设立之初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制度,培育市场,推动国企改革。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制度、法规的不断建立完善。
1990年,沪深交易所正式设立,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证监会成立。这个年轻的市场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证券法律法规,这也是当时各类市场参与主体一致的呼声。
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组织专门小组起草证券法。证券法从起草到表决通过历时6年,易稿数十次。几经摸索、几番争论,1998年12月29日,证券法出台。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看来,证券法的出台,直接而有力地推动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的我国资本市场步入法治化发展轨道,也为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最为重要的法律基础。
我国资本市场脱胎于计划经济,设立之初主要服务于国企融资。经过十余年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何看待证券市场规范和发展的关系,怎样看待证券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当时讨论的焦点。
纲举方能目张。2004年1月31日,被称为“国九条”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份12年来首次以国务院红头文件形式出台的资本市场纲领性文件,为资本市场发展引领了新方向,资本市场的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国九条”的指导下,股权分置改革于2005年4月底正式启动。至2007年,股份流转重回正常有序轨道,为期3年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也完美收官。中国资本市场的新时代开启,基础性制度初步建立的资本市场开始向着纵深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由建立到完善
如果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十年,是以建章立制、逐步规范为主要特征,那么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资本市场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夯实基础制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条主线。
2004年,中小板的诞生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时代先声;2007年,历经十载筚路蓝缕的创业板正式设立,承担起了沟通科技与资本、寻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重担;2013年,全国股转公司正式揭牌运营,定位于服务创新、创业、成长型中小企业。至此,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具雏形。
在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掷地有声地提出,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期。
去年以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正式启动,涵盖分层管理、发行、交易、投资者适当性、转板机制等诸多内容的综合改革构筑起层层递进、又与沪深市场互联贯通的市场体系;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与存量市场基础制度改革也统筹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不但拥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其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也进一步跃升。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科创板共有上市公司206家,一批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的硬科技企业脱颖而出。目前的科创板企业中,37.4%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2.5%为生物产业,16.6%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创业板注册制下的上市公司已有54家,市值合计超过1.32万亿元。
多层次资本市场从初建、初具雏形,到逐步完善、互联贯通,与此相伴,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实施市场化改革推动实体经转型升级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注册制改革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以来,公司上市审核一直保持核准制。曾刚认为,在传统核准制下,监管部门对企业上市审核更关注财务指标。因此,尽管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了诸多实践探索,但核准制下的上市公司差异主要还是规模差异。
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2018年10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强调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仅两周后,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决定正式作出,注册制改革大幕拉开。2020年4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方案,注册制改革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铺开。
专家认为,科创板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有效助力科创板上市公司把好质量“入口关”;市场化的发行承销机制、试行保荐跟投制度,促进了合理定价;创业板改革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在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并以此为主线,统筹改革完善上市、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交易、退市等各项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也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核心举措。今年10月份,证监会主要负责人提出,要以注册制改革为龙头,带动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创新,包括完善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设立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积极稳妥优化交易结算制度,以及完善常态化、多渠道退市制度安排等。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面推行注册制的方略正在资本市场稳步推进,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注册制改革是对过去A股市场出现种种问题和缺陷的改革和纠偏,它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迎来质的跃升。
“建制度 不干预 零容忍”市场化改革没有终点
今年是资本市场的而立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资深专家认为,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并非易事。其中关键,在于更高水平地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
30年后回望,我国资本市场也已经具备了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制度改革的条件。“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九字方针,便是新时期资本市场沿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继续前行的重要原则。
今年3月1日,修订后的新证券法正式施行。新证券法在市场基本运行制度、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并大幅提高了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新华认为,新证券法进一步完善了资本市场参与主体基本行为准则及责任义务,对各个方面和环节出现的不适应市场发展的法律表述作出了与时俱进的调整,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现阶段的实际及未来发展的预期。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也一直稳步推进。2019年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宣布了9项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其中绝大多数举措已经落地实施。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取消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QFII/RQFII新规也自11月1日正式施行。外资证券、基金和期货公司在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上与境内机构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在全面实现国民待遇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30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不是没有出现过惊涛骇浪、暗礁险滩,但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问题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和监管创新,不断的改革又将资本市场带入了更加健全、健康的发展方向。
可以预期,从“三十而立”开始,一个充分发挥市场枢纽功能,高效配置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将徐徐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