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以来,股市出现了一波由大盘蓝筹股冲高所带动的上涨行情,上证综合指数创出了年内新高,而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则分别创出了2008年及2015年以来的新高。面对这一状况,不少人的判断是随着大盘蓝筹股的继续走强,股市将会上一个台阶。而在这波中行情的亮点,自然是大盘蓝筹股中的顺周期板块,这一板块蛰伏已久,价格被低估,有着很大的上涨空间,应该成为重点配置的对象。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股指在向上突破以后很快就掉头向下,虽然期间被舆论热议的顺周期板块中还是有不少个股轮番启动,却无力稳住盘面,更谈不上将指数重新推高了。
而且在行情的运行中,甚至一些刚有所起色的顺周期板块股票也出现了分化,典型的如银行股,行情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展开就偃旗息鼓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由顺周期板块驱动的股市行情没有能够真正形成趋势性上行的格局呢?首先,以顺周期板块作为行情的领涨者,本身就存在问题。所谓顺周期板块,通常的理解是由与经济周期的变化保持高度一致的行业中的优势企业所构成股票群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其行业景气度升高,股价自然也就上涨。
那么,现在国内的经济处于什么周期呢?最近公布的CPI与PPI数据显示,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存在通缩的风险。当然现在也有很多高频数据以及先导数据,表明经济复苏的势头明显。但综合而言,应该说还是处于探底以后的回升阶段,远远谈不上进入高涨。在这种情况下,顺周期板块应该会有较年初这段时间要好得多的基本面,但似乎也谈不上是来到了高景气阶段。因此,如果其价格有一定的回升,那是合理的,但要充当行情的领头羊,驱动大盘走出持续了近半年的盘整行情,恐怕是力不从心的。
事实上,顺周期板块本身的行情也是较为有限的,最近的上涨除了有估值修复的因素之外,更多还是与部分机构投资者年底调仓时所产生的配置要求有关,因此行情具有脉冲式的特点,缺乏稳定性与持续性。
其次,顺周期板块中的股票,多数都是大盘股,它们在上涨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是比较大的。而今年下半年以来,股市运行中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资金面较为紧张,这一点从成交金额的变化中就可见端倪。上半年沪深两市的单日成交金额动辄就达到1万亿元以上,而下半年则明显减少。这种局面,应该说与下半年市场上无风险收益率上行,银根相对收缩有关。债券市场出现的违约现象,客观上也使得整个市场的资金面发生了趋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股市的运行自然会受到压力。
此时,市场主要表现为一些中小市值品种的结构性行情,而要让那些大盘股集体上涨,显然得不到资金面的支持。事实上,顺周期板块启动时,其他股票就纷纷下跌,有的还出现了“闪崩”,而这本身就是资金面捉襟见肘的表现。在行情试图进一步深入时,资金面连支撑顺周期板块单独上行也显得力不从心了。显然,在现阶段资金供应格局不是太理想的情况下,要想通过拉动顺周期板块来撬动大盘整体上行,难度是很大的。因此,12月份上证综合指数在上摸了年内新高之后,就出现了连续阴跌。与此同时,虽然还是有很多人在讲顺周期板块将如何如何,但站在市场的角度上看,这波行情可以说已经基本结束了。
当然,随着疫情的进一步被控制,实体经济状况会有更大的改善,2021年的经济运行格局会比2020年有明显的好转,形成平稳增长的格局。在这基础上,估值偏低的顺周期板块应该会有所表现,但其特点并非源于周期性的因素,而是自身业绩的回升,因此空间是有限的。
另外,进入新的一年,资金供应格局也会有所好转,这样一来,股市在基本面及资金面上有望同时发出向好的信号,而那个时候,大盘有望摆脱盘整格局,出现趋势性上行。只是,到那个时候顺周期板块不太会成为行情的主角,领涨市场的多半还是这几年来一直较为活跃的成长型科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