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丽人丽妆IPO:“返利”问题未解决多家合作品牌变更合作范围
近日,上海丽人丽妆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人丽妆)IPO成功过会。《电鳗财经》了解到,该公司曾在2016年闯关A股,但因发审委认为其利润主要来自品牌方的返利,存在风险,最终被否。时隔几年,再次冲刺A股,丽人丽妆的盈利模式问题仍没解决,而且旗下合作品牌因变更合作范围可能导致该公司业绩下滑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担忧。
丽人丽妆成立于2010年5月,是化妆品零售服务商,主要从事电商零售业务和品牌营销运营服务,其中电商零售是核心业务,主要通过天猫和淘宝开展电商服务。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早在2012年丽人丽妆就获得麦顿投资共计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此后2015年又获得麦顿投资、凯欣亚洲投资、阿里巴巴共计1亿美元的B轮融资。
2016年8月,丽人丽妆在证监会网站上预披露了IPO招股书。不过,2018年1月,该公司出现在IPO被否名单中。关于IPO被否的原因,发审委当时给出的意见为“对天猫/淘宝平台构成重大依赖,质疑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质疑返利会计处理不符合会计准则、返利跨期核算、返利计提是否合理等。”
两年后再次冲刺IPO,丽人丽妆计划募集5.86亿元,其中2.68亿元用于品牌推广与渠道建设项目、6683.31万元用于数据中心建设及信息系统升级项目、1.31亿元用于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剩余1.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丽人丽妆已和美宝莲、施华蔻、兰芝等超过60个品牌达成合作关系,这些国际知名品牌的天猫店品牌营销运营服务,全部由丽人丽妆来提供。
但是,在该公司在快速拓展合作品牌的同时,一些早期合作的品牌却出现了状况。据报道,与该公司合作的前十大品牌中的巴黎欧莱雅、兰蔻分别于2018年5月、8月在合同到期后终止与该公司的业务合作,原因是欧莱雅集团收回了部分品牌的授权,改由该集团自有网络零售运营团队负责旗下品牌的线上运营。
此后,虽然丽人丽妆在2019年重新和巴黎欧莱雅达成了合作,但代理范围却从天猫欧莱雅官方旗舰店转移到了天猫丽人丽妆官方旗舰店。
2018年,丽人丽妆和妮维雅在合同到期后终止了双方在天猫平台的合作,原因是双方基于对品牌战略、合作前景及业务条款的双向选择。尽管丽人丽妆声称已和妮维雅就在拼多多开设品牌旗舰店方面达成了新的合作,但丽人丽妆超过99%的业务收入来自天猫平台,该业务必将因平台变更而遭受损失。
雪上加霜的是,从2019年8月起,美宝莲品牌停止授权丽人丽妆运营美宝莲品牌官方旗舰店,转而变更为授权丽人丽妆通过其官方旗舰店销售美宝莲产品。
与美宝莲品牌的合作对丽人丽妆的收入影响巨大,招股说明书显示,美宝莲品牌2016年至2019年1-6月零售收入占丽人丽妆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81%、8.53%、13.08%、19.22%,是目前该公司的收入“担当”。此次变更合作范围后,预计美宝莲品牌电商零售收入及毛利将出现下降。
对于主要合作品牌变更合作范围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丽人丽妆在招股书中表示,合作终止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长期类业务,客户基于对品牌战略及商业条款的沟通协商和双向选择,经协商一致终止合作;短期营销类业务,在服务结束后双方合同自动终止。近年来,公司在与品牌方的合作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形象和市场口碑,合作品牌数量持续上升。2016年至2019年1-6月,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0.16亿元、34.2亿元、36.1亿元和16.6亿元,2016年至2018年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3.91%,不存在业绩持续难保的情况。
然而,丽人丽妆提供的上述营收和增长率数据是品牌合作变更前的数据,因此很难有说服力。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丽人丽妆分别实现净利润8070万元、2.26亿元、2.51亿元和1.51亿元,增长有所放缓。第十八届发审委2020年第85次会议审核结果公告显示,发审委对丽人丽妆提出询问的问题主要围绕其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目前,电商零售业务是丽人丽妆的核心业务,该公司与美妆品牌签订销售协议,以买断方式向品牌方或其国内总代理采购产品,再通过在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销售产品,自负盈亏。
与品牌的合作过程中,丽人丽妆会提供店铺建设及运营、产品采购及库存管理、客户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招股说明书显示,电商零售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92%。据了解,如果运营得当,这种合作模式会比较稳定、货源牢靠,营收数字也十分可观。但是,这种买断模式也意味着丽人丽妆将承担更大的风险,比如对该公司资金要求较高、有库存积压的可能。
丽人丽妆2018年IPO申请被否,被否原因包括发审委认为该公司的利润主要来自品牌方的返利,盈利不牢靠,存在一定风险。
尽管丽人丽妆本次的首发申请获得通过,但因从品牌方获取返利金额较大,发审委要求丽人丽妆说明多个问题,包括该公司与各品牌方合作及返利政策是否具备可持续性、该公司获取新品牌合作的能力和报告期内品牌客户流失的原因、该公司经营业绩是否主要依赖于品牌方的返利,该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