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立方快评丨IPO撤回潮,不仅仅要让投机造假者离场
3月11日下午的总理记者会上,打击造假失信再受高度关注。李克强表示,支持“互联网++”、物联网这些新业态,但是对于坑蒙拐骗、造假失信,或者利用新业态的旗号去搞诈骗、非法集资的,就要坚决打击。因为把市场搅乱了没有公平,竞争就不可能持续,就不可能展现更强的活力。
失信造假的打击自然涵盖资本市场,特别是最近IPO撤回潮引发的关注不断。3月首周,10家IPO公司申请撤回申报材料。截至3月11日,上交所科创板和深交所创业板分别有86家和64家终止审核,其中相当比例是因撤材料而致。
1月29日,证监会出台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1月3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名单第28次抽签仪式,现场检查抽中企业比例大幅提升。
相对现场检查从严和频率加大,3月1日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十一)震慑同样明显,大幅提高了欺诈发行、信息披露造假、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操纵市场等四类证券期货犯罪的刑事惩戒力度。
长期以来,资本市场过度包装上市、财务造假屡禁不止。很多企业在IPO前夕,最担心的是外界对财务和经营的深扒。关于IPO财务造假目的,无非是虚增利润,让企业带病闯关,或保证企业上市募集更多的资金。
特别是在注册制试点推行后,不少地方政府高额奖励加上上市成功带来的多重效应,企业上市热情再度被点燃。截至3月8日,A股IPO在审企业合计486家,A股IPO过会但未上市企业合计283家,IPO总排队家数达769家。消化这一批存量首发企业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从证监会以往现场检查通报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从资本市场正本清源来看,不能让投机者一撤了之,更应避免现场检查的运动式,应该让造假者没有生存空间。
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是诚信,很多公司备受诟病的也是诚信。无论从成为段子的獐子岛业绩造假,还是更多被立案调查和曝光的上市公司,造假如影随形,几成资本市场顽症。从注册制试点实施以来,投机者似乎看到了更多闯关机会。
相对原有的核准制,注册制下公司申报的材料真实合法即可登记入市,但是,申报的材料真实合法如何保障?目前,IPO审核工作主要通过提出问题、企业及中介机构回答问题等书面方式开展。但对于一些中介机构来说,包装和应对或已驾轻就熟,甚至成了一些劣质公司“带病上市”“造假上市”的“合谋人”。
对首发企业实施现场检查,深入发行人现场开展穿透式重点检查,是对书面审核工作的必要补充,有助于提升审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从源头上净化IPO市场环境,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但这还不够。对于现场检查进场前撤回的项目,还应当在一定比例内从严检查,真正让涉嫌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保荐机构、发行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绝不能“一撤了之”,真正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保障注册制试点成功。事实上,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各方核心关注点。近日,证监会召开上市公司监管工作会议,频频提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将这作为证监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明规则,更要让严执行成为新常态,真正让规则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让造假者付出代价,没有立足之地,共同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这是我们共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