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小龙”跑步IPO,谁会成AI第一股?四小龙“ IPO, 第一股?
近日,人工智能公司云从科技在上交所披露上市文件,成为科创板又一家公开招股的AI公司。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AI行业逐步进入下半场竞争。之后,旷视科技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了招股书,正式打响第一枪。今年,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先后跟进,开启上市进程。同时,商汤科技的上市传闻也从未断过。“AI 第一股”之争变得异常火热。
旷视、商汤、依图、云从曾被称为“AI四小龙”,起始于四家创业团队均已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但五六年过去了,技术变迁、行业逐渐成熟,他们已经由以技术驱动业务的模式,进化为技术和产业双轮驱动模式,在技术探索之外,也注重商业化发展。
随着模式和战略的转变,曾经的“AI四小龙”正在从狭义的人脸识别公司变成更综合的公司,各自的业务也在逐渐拉开距离,向不同的方向演变。
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接了不少大单,但同所有做人工智能的公司一样,云从科技依旧是靠资本输血,亏损严重。
自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间,云从获得的收入分别为0.64亿元、4.84亿元、8.07亿元以及2.2亿元,过去三年半累计营收超过15.7亿元,但归属于母公司净亏损22.72亿元,其中2019年一年就亏损了17亿(招股书解释称,一部分原因是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并且还会继续亏损下去。招股书中写道:“由于公司业务仍处于快速扩张期,研发费用将会持续增加,公司未来一定期间内存在无法盈利的风险。”
不过和其他两家披露财务数据的AI友商相比,云从亏损还算少的。
依图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0.68亿元、3.04亿元、7.17亿元、3.8亿元。但三年半合计亏了72.62亿元。
旷视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6780万元、3.13亿元、14.27亿元以及9.49亿元,三年半的时间里亏了96.53亿元。
必须承认的是,人工智能行业技术研发难度大、研发投入高,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这点从财务数据上也能看出: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云从的研发费用累计超过6.6亿元,其中2017年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高达92.06%,而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为2.47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112%。
同时,人工智能作为新兴领域,产品非标,每服务一个新客户,就得提供一套新的方案,成本不定,这点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毛利率上:云从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别为36.12%、21.46%、38.89%和52.87%。据其招股书显示,主营业务毛利率受收入结构、项目规模、外购材料和服务成本占比变化的影响而波动。
不过云从在成本控制方面确实稍显逊色,综合毛利率不及对手。依图2020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为70.99%,旷视201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为64.6%,而云从近几年中表现最好的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仅为52.87%。
商汤是AI平台型公司、AI算法提供商;旷视则是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通过专注物联网等领域挖掘算法价值;依图将芯片技术与算法技术结合,向AI算力技术及产品领域发力;云从则聚焦人机协同战略,主推操作系统,面向行业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与解决方案。
以云从为例,2020年上半年,其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占比提高到46.61%,解决方案业务占比53.39%;而2019年占比分别为23.48%、76.52%;2018年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6.41%、93.59%。
可见,在行业大方向的解决方案之外,云从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占比在大幅提升,同时,基于操作系统的软硬件组合销售占比也从2017年的57.55%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96.22%。其创始人周曦在前不久也曾指出,由于目前人工智能存在不可解释、不可复盘的缺陷,云从科技将公司战略聚焦在人机协同上。
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已然成为AI公司最基础的底层技术,基于此各自探索出了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进化后的AI企业们在商业化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AI企业的主要的成本还在于技术研发投入,但技术本身的商业化空间和市场的打通,还需要持续很长时间。AI作为研发投入高、技术周期长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商业化仍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此外,上市只是第一步,前期的高估值可能只是暂时的,后期的发展还是要靠自身实力。上市之后,市场更关注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AI企业更为紧迫的是,如何更好完成商业化转变、如何在技术和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依然是日后面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