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炒房亏钱会成常态。“这类”城市更尴尬,没人要、卖不掉
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件事:今年以来,无论是统计局还是各类研究院发布的各月度新房、二手房指数,几乎都有这样一个现象,二手房下跌城市数量大幅超过新房下跌城市数量。
就拿楼市“金九”来说,由中指研究院发布的百城房价指数,56城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新房价格环比下跌的只有22个,8月甚至只有12个。
这就说明,现在相当数量城市处于“新房价格上涨、二手房价格下跌”的局面。价格是供需关系的体现,用来解释这个现象的话,即:新房供不应求,因此价格上涨;二手房供大于求,因此价格下跌。
非常神奇,同样是房子,新房供不应求,二手房供大于求?
再换个角度看。
出售二手房,大概率意味着还有其他住房。
购买新房,意味着有住房需求。但我们都知道住房需求主要来自城市化,其次来自改善换房。而城市化已然放缓,改善换房平均8年一次。这从人均住房面积破40㎡,户均1.5套房也能得到验证。因此住房总量虽谈不上饱和,但购房需求按理应该一年比一年少才对。不可能房子越来越多,需求还越来越不满足,对吧?
这里插一句:2019年全年商品住宅销售总量破16万亿,一年比一年高,今年虽然受到意向影响,估计总量也不会差到哪去。所以,感觉越建越缺,这很神奇对吧?
好了,一番分析结果很清楚。二手房量价俱跌的多,新房量价俱涨的多,完全的对立面。单纯从需求看,除了十几个人口流入大城市和一些房地产起步较晚的城市外,其他城市已经来了这样一个局面:新房买买买,二手房卖卖卖。新房涨涨涨,二手房跌跌跌。真金白银进去,出来变成钢筋混凝土的储蓄罐。
经常有人留言,地价在涨、人工在涨、原材料在涨,货币还在贬值,房价怎可能不涨?看似大道理,那按照这样的逻辑,地里的庄稼也该年年上涨才对?
显然,这样的逻辑并不健全。房子也好,房价也罢,它体现的价值是有人需要,能够流通,并愿意买单。回看年初的倒牛奶、倒原油事件,价格都那么便宜了都没人要,为什么?
但从二手房这个“变现”渠道看,已经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量在跌、价在跌,这充分证明房价上涨与变现是两码事。所以,房价涨没涨,得看二手房。
当然,还有很多人认为,房子金融属性并不亚于居住属性。即便流通率偏低,但抵抗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依然值得购买。
逻辑同样有缺失。如果购买的房子拥有很好的流通率,那根本不用担心通货膨胀,因为房价涨幅必然碾压货币贬值。但如果购买的房子流通率偏低,那即使抵抗了通货膨胀有何用?不能变现还是砖头。
经济学家马光远曾经说过3个20%。未来只有20%的城市房价还会上涨、20%的房子具有增值空间、20%的房企会活下来。
房价是需求的体现,这在第一段中已经明确。那么需求来自于哪?刚需买房、改善换房、学区房、养老房,无非这几种。一个个分析。
刚需买房:我在城里没房、没户口,我需要买房,是为刚需。这自然取决于城市化,人得进城。这也正是过去二三十年房价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那么现在的数据是多少呢?城市常住人口已经接近9亿,过去三十年里6亿人进了城,未来还剩多少刚需?
改善换房:小面积换大面积,高层换低层,低舒适度换高舒适度,是为改善。改善购房,会率先发生在城市化率较高的发达城市,比如深圳100%城市化,北京、上海接近90%。这也是为何这些城市今年改善热、刚需冷的原因所在。说白了,依然是需求在导向成交。
学区房、养老房,这是特定的购房需求,并不占据市场主流,省略不表。
所以,分析之后结论非常清晰。为什么未来只有20%城市、房子会继续升值?
写稿时正好看到马光远教授发了一个消息“再次提醒大家,房地产作为最好投资品的时代结束了!炒房亏钱会成为常态”。
最尴尬的一类城市所在
经常有专家分析称“不看好三四线未来楼市”。这当然并非无的放矢,主要是以下4方面原因。
1、 大部分三四线没有人口增长,说白了买房需求就那么多。需求潮过去了楼市也就走下坡路了。
2、 大部分三四线留不住人,加上一二线纷纷发布人才吸引政策,“雪上加霜”之下房价愈加缺乏支撑;
3、 很多三四线,新房价格持续上涨,买房人络绎不绝。但研究下二手房成交量就能发现未来的风险在哪;
4、 即便房价增长来自于市场刚需与改善,但众多三四线房价收入比已经来到高位,后发购买力难以为继
所以,大多数三四线的房子,即便是自住也不能乱买,否则也是“身家”的贬值,未来可能出现卖不掉、没人要的现象。地段、交通、配套尽量选择成熟区域,少碰新区。投资的话,更需要眼光与精准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