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产品募集规模迭创新高。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基金产品选择通过暂停大额申购或者暂停申购的方式来控制规模。分析人士表示,除一些特殊情况之外,主动型的基金产品选择控制规模,主要是为了维持现有持有人的利益。
今年以来,在A股市场震荡上行的同时,公募基金的募集市场也同样吸引眼球。各类爆款基金频出的背后,一方面是老牌公司的持续加码,另一方面也是新锐公司的弯道超车。
有基金评论人士指出,由于银行、券商,尤其是第三方互联网渠道越来越成熟,市场给予绩优基金经理的“定价”快速、直接,而且有效。刚刚管理基金一两年的公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随着业绩突飞猛进,短时间内从几个亿到几十亿的例子屡见不鲜。
高歌猛进的另一面是不少公募基金产品开始选择主动控制规模。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截至9月16日,可以搜寻到超过1300条关于公募基金产品暂停申购或者暂停大额申购的相关公告。其中,除债券基金与指数基金之外,不乏主动权益基金的身影。
从公告内容来看,基金产品选择主动限制大额申购的原因,往往是“为了保证基金的平稳运作,维护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
公募基金相关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动权益型基金产品大额限购的原因,一般而言主要在于基金经理主动控制规模。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资金短期大量进入或基金规模过大,影响基金经理操作和持有人体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标的,导致被动降低仓位,影响基金收益表现。
“一般是担心突然有大额资金进来,会分散现在持有人的收益。同时,这或许也意味着该产品未来可能会有一定的超额收益,比如打新收益或者重仓股有重大利好。”前述业内人士表示。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相对特殊的情况,例如,可能是有机构客户进入。如果是QDII基金忽然限制申购,则可能是公司外汇额度没有了。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情况是面临清盘的基金,通过限制申购以避免投资者误入。
一位公募FOF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在考察主动管理的子基金时,除了风格不漂移,长期业绩较好之外,规模与基金经理本身的能力匹配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业绩创新高,规模随之提升,而基金经理的投资方法论能否与快速成长的规模相适应,这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举例而言,对于专挑冷门股票、捕捉中小市值股票爆发式上涨机会的基金经理,可能在规模相对较小的时候,更能够灵活把握这样的机会。而规模一旦快速增长,在具备一定体量之后,中小市值股票对于基金整体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小,而且如果股票每日成交额有限,大资金买入、卖出很可能造成急速上涨或下跌。
某第三方渠道人士告诉记者,在他们筛选基金时,如果单个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过300亿元或者500亿元,那么在相应的量化模型中则不会有更高的加分,反而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减分。
一位银行渠道人士表示,他所在的支行更倾向于销售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内的基金经理的产品。而对于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基金经理的产品新发或者持续营销,在销售方面会相对保守,除非是自上而下的任务指派或者明星基金经理。
记者也采访了身边几位基民朋友,他们更倾向于买入业绩比较好的基金。目前第三方网站每日更新的排名,已经能清晰有效地把近一段时期业绩表现突出的产品推送到用户面前。与此同时,也有基民开始关注规模的问题,如果基金规模巨大,且基金经理投资风格更偏向于成长,则会相对谨慎申购。规模与业绩的关系,已经开始成为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的重要参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