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看股市]“许多过去犹豫不决的事情,现在可以不再犹豫了”
余永定、徐奇渊、管清友解读双循环
“内循环至少包括5个关键词:统一市场、启动内需、数字经济、产业重构、区域洗牌。”
“在这一轮国内市场的构建过程当中,你得让更多的企业愿意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去,实现产业的所谓梯度转移。”
“到如今这个阶段,保护知识产权,绝不仅仅是融入国际规则的需要,也是我国自身发展、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
左起为余永定、徐奇渊、管清友
“双循环”正在成为一个热词。
月来,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双循环?如何开启内循环?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徐奇渊、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三位学者。
“双循环肯定不是‘闭关锁国’”
南方周末:双循环理论最早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余永定:三十多年前,时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的王建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国际大循环战略”(即外循环)一般被概括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指原材料来源于国外,产品销往国外。“大进大出”,按我的理解是指“两头在外”的规模。对于“大进大出”的提法,学界是有分歧的。当时有经济学家提出: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方针,应当慎重。
但该构想很快引发了中央决策者的重视。1979年,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是1.79%,而中国的GDP总量在全球排11位。到了2008年,中国GDP总量已经大幅提升了。
看来,1980年代至2000年代是全球化席卷全球、世界贸易高速发展的时期。如果当时中国没有把握好时机大力引资、大力开展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中国就会失去这一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关系?
余永定:2009年,人民大学贾根良教授撰文指出,“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是……破解美元霸权和应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危机的根本性措施”。据我所知,这可能是国内学者首提“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概念。应该说,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增长模式的讨论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讨论的。国内经济大循环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内理论界开始从战略和增长模式的层面上对国际大循环理论的再思考。
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更加唤起了决策者和思想界对调整以往发展战略必要性的认识。许多我们过去犹豫不决的事情,现在可以不再犹豫了。
值此战略调整期,关键是掌握好“度”。而掌握好度的关键是对一切问题具体问题具体看。空洞的口号不但于事无补,只会使我们在不自觉中自毁长城或陷入各种陷阱。
徐奇渊:到2011年11月,以国务院批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关于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形成了从南到北的比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