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股罕见调整,券商指数跌近5%,发生了什么?下周数据很关键...
两市股指午后继续走低,沪指一度大跌逾2%,创业指一度跌近4%。
证券、半导体、软件等板块领跌,对市场人气压制明显。腾讯控股盘中大幅跳水,跌幅一度超10%,阿里巴巴港股跌逾4%。
受此影响,国内科技股大跌,富瀚微跌停,沪硅产业、长电科技、国星光电、聚辰股份、博通集成等跌逾7%。
券商板块大跌,截至目前光大证券跌近9%,中银证券、华安证券、中国银河等多股跌逾6%。8月6日晚间,中信建投证券发布澄清公告称,8月6日下午,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注意到有市场传闻,涉及本公司主要负责人职务变动以及本公司与其他证券公司合并。前述传闻均为不实传闻,本公司目前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分析认为,本轮券商行情上涨一大驱动就是合并预期,消息澄清对于短期投机资金情绪有一定影响。
广州万隆认为,市场获利盘多,高位获利回吐,午后可能震荡偏弱,策略上偏防御,主线依旧看军工、黄金等空指数的方向。指数虽然回调,不过,结构行情还没有结束。7月基金新发行规模5300亿,建仓能力强,基本面还好,回调对新基金是机会。
源达投顾认为,对于短期指数而言,进入反复震荡的走势概率较大,逻辑在于一方面上证指数、创业板指均回升至前高附近,而市场量能与上方压力区相比明显不足,进一步上攻存在难度;另一方面场内板块间分化,上半年以来医药、消费、科技等方向整体涨幅较大,近期医药、酿酒等板块已出现回落走势,由于其市值较大,对市场影响明显。作为支撑市场的力量则在于金融、地产等权重股,因此轮回升幅度较小,且目前处于阶段低位,因此盘中指数回落时会起到一定支撑作用,整体看市场目前阶段反复震荡为主。
7月CPI、PPI与新增贷款等数据将于下周起连续发布,8月6日,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称,当前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目前,低利率的局限性已引起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的反思,货币政策框架被重新评估,中期内主要经济体低利率政策仍将持续,但政策利率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报告认为,利率过低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7月经济数据公布或给给市场进一步指引。市场分析认为,今日调整或与市场担忧货币政策转向有关。
数据显示,共有16家机构发布7月CPI预测,预测平均值为2.60%,预测最大值为2.90%,预测最小值为2.20%。前值为2.5%,机构预测数据小幅回升。
共有15家机构发布7月PPI预测,预测平均值为-2.39%,预测最大值为-1.80%,预测最小值为-2.80%。前值为-3.00%,机构预测7月PPI跌幅继续收窄。
中金公司预计CPI通胀总体平稳,PPI跌幅继续收窄。7月以来,食品价格继续上涨。7月进入旅游旺季,受疫情影响,今年旅游价格涨幅可能低于往年,服务业价格可能偏弱。预计7月CPI同比增速持平于6月2.5%。7月制造业PMI购进价格指数上升至58.1%、出厂价格指数微降至52.2%。预计7月PPI环比继续上涨,同比跌幅从6月-3%收窄至-2.4%。
华创证券预计,7月份CPI同比增长2.8%,PPI同比增速回升至-2.7%。食品项环比回升至3.2%左右,主要受7月猪肉、蔬菜和鸡蛋价格明显回升影响;7月非食品环比较6月或略有回升。受油价走高及黑色等工业品价格回升影响,PPI跌幅或将继续收窄。
民生证券预计,CPI和PPI均有所回升。受洪涝灾害影响7月猪肉和鲜菜价格有所回升,随着生猪补库存逐渐告一段落,猪肉供应日渐充足,猪肉价格有回落趋势。预计7月CPI将回升至2.9%,环比回升0.9%,核心CPI维持0.9%。7月工业品价格环比略有回升,总体预计PPI将回升至2.3%,环比回升0.5%左右。由于内需逐渐发力,预计8月PPI将继续回暖。
天风证券认为,最近的两次成品油价格上调分别是6月29日和7月10日,在此之前一直维持不变,因而价格上调的效应集中在7月体现,平均而言燃料价格相对6月有一定的上涨。当前居民消费逐步改善,衣着、生活服务等已回归往年水平,但居住、教育文娱还处于较低位置,短期或有改善但预计仍低于季节性。预计7月CPI维持2.5%。
东吴证券认为,当前,一方面我国多地发生洪涝灾害,部分地区市场出现聚集性疫情,导致部分地区蔬菜短期供应紧张,而近期时令蔬菜水果大量上市,二者相互作用使得果蔬价格短期呈现涨跌互现的局面。另一方面受生猪出栏减缓、防疫调配要求从严及进口量减少等因素影响,猪肉供应偏紧,同时餐饮等消费需求回升,导致猪肉价格继续上升。各分项迭加作用下预计食品项小幅回升。国家发改委预计 CPI 涨幅与上半年相比将会趋缓,翘尾因素将明显减弱,后期有继续爬升的可能,预计 7 月 CPI 环比为 0.49%,同比收于 2.60%。
PPI方面,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相关行业产品价格也有所上升;工业生产继续扩张,PMI 出厂价格指数也有所回升,预计7月将小幅上升;6 月份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环比上涨 1.2%,九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呈现“六涨二降一平”态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国内制造业稳步恢复,市场需求继续改善。因此综合来看,预计
7月PPI有所上涨,环比计算结果为 0.47%,同比收于-2.3%。
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3家机构发布7月新增贷款预测,预测平均值为11776亿元,预测最大值为13500亿元,预测最小值为10000亿元。前值为18100亿元,预测7月新增贷款数据有所下降。
共有14家机构发布7月M2预测,预测平均值为11.11%,预测最大值为11.70%,预测最小值为10.90%,前值为11.10%,机构预测数据与6月大体持平。
华创证券预计7月份新增信贷1.1万亿,新增社融1.8万亿。7月新增信贷规模或环比回落,投放节奏回归常态;新增社融方面,基数因素或支撑同比增速继续上行,信用债净融资或回落至年内新低,地方债新增债券发行停滞;M2同比增速或回落至10.7%附近。
东吴证券预计信贷结构持续改善。得益于政策引导银行加大对企业金融支持,满足企业正常经营需求。易纲在国常会和陆家嘴论坛提出全年贷款新增近 20 万亿,预计下半年信贷新增 79143 亿元,结合季节性因素,7月信贷增量将有所回落,再由全年信贷水平和以往 7月信贷平均占比可算出7月信贷增量为12700亿元。社融方面:近期来看,信用债以及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力度边际收紧,而且据官方数据显示,非金融企业等是实体部门负债增速有所削弱,因此 7 月余额上升空间有限。按照今年全年社融新增 30 万亿的总目标,上半年已实现 20.8 万亿的投放,预计下半年还将投放 9.2 万亿元。由全年新增社融和各月社融平均占比可计算出7月社融增量约为1.85万亿。
民生证券预计,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预计有所下降,因为上半年新增信贷12万亿元左右,下半年仅需新增8万亿元左右,因此下半年信贷增量预计明显低于上半年。7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大约6000亿元,相比6月有所下降,预计7月社融有所回落。7月资金面偏紧,会限制金融机构加杠杆行为,预计M2增速略有回升。综合来看,7月预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3500亿元,新增社融20000亿元,M2增速11.2%。
华泰证券预计,7月信贷新增1万亿元、社融新增1.4万亿元。在经过了上半年信贷大幅增长,传统制造业扩产意愿依然乏力的情况下,银行储备项目可能不足。并且融资套利、信贷违规流入房地产等问题开始引发监管关注,对信贷投放构成负面约束。7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较6月小幅增长,企业债融资规模有明显萎缩,股票融资受到市场行情火热、科创板开启注册制等因素支撑。压减结存规模、实体经济活力修复意味着M2与M1剪刀差有望收窄。但房地产政策从紧,商品销售热度降温可能约束M1增速反弹。
天风证券预计,根据季节性特征,7月新增贷款规模会有环比下降。不过,房地产交易继续边际改善,挖掘机和重卡销量增速仍处于高位显示基建投资等保持强劲,今年7月贷款规模仍会强于去年同期。预计7月新增贷款约为1.2万亿,较去年同期多增1500亿左右,但同比多增幅度较6月继续收缩。
中金公司预计,社融同比增速持平于上月,环比增速继续回落。7月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基本围绕政策利率水平波动。根据数据统计,7月政府债券净融资4843亿元,低于6月社融口径政府债券净融资7450亿元,信用债净融资也比6月减少。预计7月新增贷款1.1万亿元,新增社融1.5万亿元,存量社融同比增速持平于6月12.8%;M2同比增速持平于6月11.1%。
国盛证券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并未转向、但边际收紧,仍有望降准降息、但可能性小了很多。下半年信贷和社融将面临新增幅度减、存量增速升的特点,预计信贷和社融存量增速13%左右,M2增速维持在11%左右。
光大证券认为,三季度降准降息概率较小。虽然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6%,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但是随着经济逐渐从疫情中恢复,三季度降准和降息的概率预计较小。主要理由包括:1)6月末常规的降准窗口已经度过;2)未来信贷增速将逐渐回归常态,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补充基础货币,国内外利差也有利于外资流入,从而支撑外汇占款。3)从近期央行的一系列表态以及《报告》中讨论全球低利率的专栏中可以看出,中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在目前国际形势下显得格外珍贵,需要为未来预留充足的货币政策空间,“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
中银国际认为,本轮经济抗疫政策的核心是融资保主体,其后遗症不在经济过热而在杠杆上升过快。方向上,参考2017年,经济稳健、杠杆攀升,“跨周期”视角下,货币政策仍需要进一步收紧,窗口或在2020年底。幅度上,由于实体杠杆相对于金融杠杆原罪较轻,且与就业挂钩难以“暴力压降”,迭加全球央行的宽松环境,猜想人行的进一步收紧采用“隐性加息”的模式,部分(或全部)“回收”2019年末以来30bp的政策利率降息。
开源证券认为,引导降成本大势所趋,需要央行、财政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合作,实现方式更加多元化、并非单纯降息。利率并非越低越好,利率过低可能导致资金空转、套利等问题。除降息外,央行可通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融资工具、引导银行压降高成本负债等方式,引导融资成本下降,同时避免释放过于宽松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