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未来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以及不良贷款可能大幅反弹的现实,“未雨绸缪”成为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风控关键词。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日前答记者问时表示,现行财务会计和统计制度存在时滞影响,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原理,银行的实际风险尚未全面反映;在当前特殊形势下,各银行要根据客户真实风险水平,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法评估潜在风险,并据此计提拨备。
这一思路也已经在地方监管层面开始落实。记者7月13日获悉,北京银保监局日前印发《关于全力做好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要求辖内机构对资本补充、拨备计提等事项早作安排,提前备足吸收损失的“粮草”和“弹药”。在合理预测贷款损失的基础上尽早、足额计提拨备,避免出现拨备覆盖率急剧下降或被动突击计提拨备等情况。
什么是预期信用损失法?如果预期信用损失法进一步实施,要求银行前瞻性地补充吸收损失的“弹药”,又会产生何种影响?
“预期信用损失法”是IFRS9新会计准则下的金融资产减值法,即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式”。
“银行每放出一笔贷款或金融投资,不管前期的信用评估如何,都存在损失的可能性。”某区域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人士表示,金融资产减值法变更为预期信用损失法,也就是从以前的事后计提,改变为事前计提。按照预期损失法计提,建立三阶段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于进入后两个阶段的贷款,拨备计提幅度明显加大。
当前,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法前瞻性地计提拨备,意味着有的银行需要计提更多拨备。因为,一方面,一些银行此前遵循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原理,对于实际风险的全面反映存在时滞;另一方面,风险从实体经济传导至金融系统也存在时滞。
前述风险管理部门人士认为,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实施不仅意味着未来银行成本的提高,对资产配置等方面均有影响。他具体分析称,在信贷资产配置上,出于对风险定价的调整,未来对公业务选择客户反而会更谨慎。对担保承诺类、中介服务类、代理投融资类等一些表外信贷资产也会加大计提,例如承兑汇票、信用证、承诺贷款、承销债券等。银行可能会更审慎评估筛选客户,或增加对客户的手续费率,降低因增加单位拨备计提减少的收益。
在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看来,预期信用损失法需要各银行自行建立相应的模型,这也意味着会有一定的“个性”。
“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法计提拨备,整个银行业都会受到相应影响,预计会在未来的三个季度中逐步显现。”王一峰表示,营业收入和盈利增速差可能会扩大。在拨备计提、不良确认、风险处置、盈利增速等指标方面,会有相应体现。
对于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法计提拨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总体而言,不能低估其影响,必须要做好短期内压力显着上升的准备;但从中长期看,取决于实体经济运行情况。实体经济如果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者出现较强的V型反弹,信用风险上升的压力将逐步减弱。
“实体经济在二季度已经出现强烈反转,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经过第一波的信用风险压力后,随着实体经济的反弹,银行信用风险继续上升的压力会减弱,因此也不用过于担心。”曾刚表示。
如果银行发现拨备计提不足,能否备足吸收损失的“粮草”和“弹药”,取决于银行的盈利能力。曾刚表示,如果银行盈利能力强,可以适度减少分红、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但如果银行盈利能力较弱,那么可以考虑通过资本补充、加快推动处置不良等方式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