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斯糖果(See's) 公司的示范效应
“雪茄烟蒂型投资”的教训从反面证明了投资劣质企业的不可行,而从正面影响巴菲特接受投资优质企业必有光明前途的实例则是喜斯糖果公司。1972年1月3日,巴菲特讨价还价地以2500万美元从布鲁奇普公司( blue chip stamps)手中买下喜斯糖果(See's) 公司,但却在以后的年份里大赚其钱:“对于每多赚一块钱的效益评量,大家必须将其所需额外投入的资金考量进去,就此而言,喜斯的表现实在是惊人。
这家公司现在的净值只有2500万美元,意思是说除了原来投资的700万美元,后来只保留了1800万的盈余未分配,除此之外,喜斯将这20年来所赚的4亿1000万美元,在扣除所得税之后,全部发还给波克希尔,让我将资金分配到更赚钱的投资之上。”
喜斯公司20年所花的成本仅为2500万美元,而赚取的利润却高达4亿1000万美元,典型的低投入高产出,使得巴菲特禁不住的多次夸奖喜斯:“查理跟我有太多理由要感谢喜斯糖果跟CEOChuck,最明显的原因是他们帮我们赚了那么多钱,而且其间的过程是如此令人愉快,还有一点同样重要的是拥有喜斯糖果让我们对于强势的经济特许事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我们靠着在喜斯身上所学的东西,在别的股票投资上,又赚了更多的钱。”
喜斯赚的钱又投向其他的强势赚钱企业,赚取了更多的钱,这就是投资复利赚钱的秘密。喜斯的事例促使巴菲特由贪图便宜的绩差公司向付合理价格购买优质公司的转变,开始尝到特许事业的甜头,提出“经济特许事业”的名词。
2、看重商普,买进可口可乐
当然了,巴菲特的转变不是突然性的,而是渐进性的,巴菲特1985年的话说明了他的这种转变:“我现在要比20年前更愿意为好的行业和好的管理多支付一些钱。原本倾向于单独地看统计数据,而我越来越看重的,是那些无形的东西。”
优质公司每年的优异表现加强了巴菲特继续购买优质企业的决心,并逐渐抛弃了以便宜价格购买一般企业的念头:“在这些公司上,我们实在看不出买下并控制一家企业或是购买部分股权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每次我们都试着买进一些长期看好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绩优的企业,而不是以便宜的价格买进平庸的公司,查理跟我发现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进入成熟期的巴菲特的标志是购买可口可乐的股票,而购买可口可乐也和喜斯的示范作用相关。1997年芒格在股东年会上说: "喜斯公司是我们第一次根据产品品质来收购的。”巴菲特补充道: "如果我们没有收购喜斯公司,我们就不会购买可口可乐的公司股票。”
巴菲特真正买进可口可乐的时间是在1988年:“1988年我们作出两项重大的决定,大笔买进联邦家庭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Freddie Mac)与可口可乐,我们打算要持有这些股票很长一段期间,事实上当我们发现我们持有兼具杰出企业与杰出经理人的股权时,我们最长的投资期间是永久,我们跟那些急着想要卖出表现不错的股票以实现获利却顽固地不肯出脱那些绩效差的股份的那群人完全相反。
彼得·林奇生动地将这种行为解释成砍除花朵来当作野草的肥料。我们持续将投资集中在少数我们能够了解的公司之上,只有少部分是我们想要长期投入的,因为当我们好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公司时,我们会想要达到一定的参与程度,我们同意Mae West的看法,好东西当然是多多益善。”
可见巴菲特是在心情敞亮的情况下谈论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似乎是大彻大悟后的行为,愿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告知别人,以图与别人分享,或者想点拨别人。
在1989年的股东信里,巴菲特更是将购买可口可乐的动机、缘由和来龙去脉调侃性地作了系统的描述:“这次的可口可乐投资,提供了一个机会来证明你们的董事长快速反应投资机会,不管这些机会是如何的不明确或是被隐藏,我记得我是在1935年或1936年第一次喝到可口可乐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从1936年开始以25分钱半打从巴菲特兄弟杂货店批货后,再以每罐5分钱卖给邻居街坊,作为我个人从事高毛利零售业的开端,我也深深观察到这项产品给消费者特殊的吸引力及背后所代表的庞大商机。”
如果不是巴菲特亲笔所言,谁能知道10岁不到的巴菲特就在可口可乐上赚过钱,早已亲身体会了买卖可口可乐的商机。当然你要注意,当时赚的钱不是通过买卖可口可乐股票,而是通过买卖可口可乐饮料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