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在推动科技创新上的引领作用,持续强健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近日表示。
事实上,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后,《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四季度以来国资委领导赴央企的数次调研走访,还是国资委领导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最高频词汇。
譬如,日前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应邀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0年秋季学期中青班学员作专题报告时表示,要着力推进创新驱动、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切实加大基础研发力度,超前谋划抢占制高点,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强劲动能。
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体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基,而科技创新又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社会稳定压舱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代表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一致性;同时,也与国有企业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促进科技引领实业、助力产业升级发展、推动经济与科技的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历史重任具有一致性。所以,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本轮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的本质,就是要让企业生产要素回归其基本的经济属性,实现企业市场化主体地位平等,资本权责关系清晰,归属和生产要素匹配得当,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强化国企自主创新能力和价值创新能力,重点改革方向和路径就是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通过充分对接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和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吸引和留用核心技术人才,拓展企业和人员的发展空间,最大化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伴随着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扎实推进,国有企业通过“充分对接市场”谋划改革纵深推进。
《证券日报》记者结合上交所、深交所披露的数据不完全统计,自科创板、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以来,共有63家国有企业在沪深交易所积极申报上市。从企业类别上看,包括28家央企国资控股企业、17家省属国资控股企业、14家地市国资控股企业以及4家其他国有企业。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看来,国有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可以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和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多方位汇聚科技创新资源,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资源的多方位集聚,以及更快捷有效的创新成果商业化和科技创新合作平台的建设,无疑也将更有效激发创新活力。
李红娟预计,随着未来国有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体量的持续扩大,国资国企创新要素对接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