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江南史学家笔下,苏州是上海开埠前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超越地域的中心城市。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苏州历久而弥新。今天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苏州的目标是:放大“沪苏”同城效应,奋力描绘长三角“主峰高耸、次峰烘托”的壮丽画卷。
全国“最强地级市”苏州有着十足的底气:2019年,这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六位;拥有A股上市公司120家,位居全国第五;进出口总额3191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6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26家,并列全国第二;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82岁,位居全国第一……
苏州有着强大的“朋友圈”:与全球57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连续8次当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15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投资项目超400个……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以占苏州3.4%的土地,贡献了苏州14.21%的GDP,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四连冠。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苏州工业园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军。截至目前,园区平台——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已推动243家中国企业到36个国家进行投资布局,协议投资额累计达46.14亿元。
“飞地经济”辐射整个长三角。苏州工业园参与合作共建的中外产业园区达12个。其中,中新苏滁高新区和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都被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苏宿工业园的新区“拓园”也在今年4月启动首期建设。
作为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吴江汾湖高新区一直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目前已完成“复制推广”12项、“先行先试”13项、“自主创新”15项。一批重量级项目纷纷落户吴江,蓄势待发。
站在康力电梯厂区内的电梯试验塔远眺,烟雨诗画的“新鱼米之乡”尽收眼底。作为苏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吴江正以生态绿色为底色,以创新引领为亮色,对标示范区打造“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的目标而全面发力。
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苏州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与上海对接融合、协同发展。
为放大“同城效应”,苏州强化交通互联。不久前正式贯通的东航路—康力大道工程,将上海青浦到吴江的交通时间由40分钟缩短到5分钟。目前,苏州正以苏州北站规划建设为引领,加快苏州南站、张家港站、太仓站等“两主九辅”高铁站规划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国家级高铁枢纽体系。
为构筑科创高地,苏州深化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联合创新,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苏州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继建成投用。深入对接上海集成电路技术、产业促进中心,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航空制造业集群。
为实现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苏州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牵头成立G60科创走廊产业园区联盟,推动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联盟、产业园区联盟等建设。目前,“上海张江·张家港飞地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
在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活力四射的苏州如何更上一层楼?近期,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苏州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沈志栋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
上海证券报: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苏州接下来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沈志栋:苏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坚持以上海为龙头,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找准定位、深化合作,在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探索“沪苏同城化”新路径。
一是提高服务一体化的站位。首先,我们要站在夺取“双胜利”的高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常住人口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城市串联成片,人员往来频繁。今后,我们和长三角城市之间要加强工作协同、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打好疫情联防联控阻击战、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其次,我们要站在落实“双循环”的高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双循环”新格局,关键在于畅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进而实现要素循环的有序流转、产业循环的紧密衔接、供需循环的平衡优化。长三角之间产业勾连紧密,要做足长三角内循环,同时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外循环效益。
再次,我们要站在抓准“双要点”的高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双要点”就是“应对危机、打开新局”。长三角地区一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推动一体化发展是识变、应变、求变的关键之举。我们必须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是提升融入一体化的标准。我们要做深做实“沪苏同城化”这个核心内涵。苏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以更大力度、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接轨上海、融入上海。我们自觉强化“服务上海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接轨上海就是接轨国际前沿”的意识,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大框架下,在江苏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下,在上海这个龙头的牵引、辐射和带动下,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积极探索推进“沪苏同城化”。
11月20日,在长三角一体化苏州赴上海对接说明会上,90个专项合作和项目合作协议签约,涉及政务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协作、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市场开放以及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领域。
希望通过这些优质项目的落地实施,推动沪苏两地在科技协同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共建共管及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共同开启沪苏合作新篇章。
同时,做精做优“四个一体化”这个特色创举:“市域一体化”要持续提高市级统筹和协调能力,提升苏州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激发出新优势、新活力、新动能。“苏锡常一体化”重中之重就是基础设施要连起来、发展优势要协同起来,围绕“平等的一体化、共赢的一体化、高效的一体化”,加大力度,早出成果。“苏通跨江融合一体化”要进一步深化,用好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通运营的机遇推动合作。“飞地合作一体化”要开足马力推进,加大苏州工业园区市域内外“飞地”拓展力度,力争“飞地建到哪里,对长三角的贡献就做到哪里,飞地红利就实现到哪里”。
我们要做大做强“示范区”这个重大平台。苏州举全市之力支持示范区建设,全力争取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尽最大努力争取各类重要事项纳入规划。支持吴江区当好“主角”,加快推进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带动性的重大事项,尽快取得标志性成果。
我们还要做细做好“三重清单”这个“施工方案”。突出项目牵引,精心组织实施一批关键重大项目。突出协同创新,加强虹桥-昆山-太仓-相城-工业园区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突出改革集成,持续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不断扩大一网通办服务范围。突出绿色共保,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突出服务共享,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确保通苏嘉甬铁路年内开工,在“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建设中争取苏州地位。
三是强化推进一体化的合力。按图施工抓落实,严格按照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实施方案》和苏州市《行动计划》,全面梳理工作任务,为早日实现一体化建设蓝图贡献苏州力量。明确责任,在探索创新上下更大功夫;广聚合力,引导高校院所、市场主体、科创载体积极参与进来,激励各类人才在长三角成就价值、实现梦想。
上海证券报:吴江区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所在地,是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苏州接下来会有什么针对性举措?
沈志栋:围绕政策方面,此前苏州已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苏州行动计划》《苏州市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及责任分工》等文件,全力支持吴江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吴江也出台了实施方案、2020年工作要点及2020年度重点改革工作方案等政策。目前,吴江区财政已落实2亿元专门支持启动区建设。吴江瞄准总投资不低于10亿元的产业项目突出更高质量发展,瞄准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绿色的底色,推进实施示范区28个重点项目,从中遴选恒力国际新材料产业园、长三角科大亨芯研究院等22个最具显示度、最有标志性的项目,全力予以推进。
下一步,在政策方面,苏州还在研究出台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意见,并积极争取江苏省级层面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吴江片区)的政策意见。
同时,苏州、吴江还积极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示范区执委会等各层面沟通对接,在规划编制、政策争取、任务统筹等方面最大限度做好争取工作。特别是在开发强度、河湖水面率、生态补偿、太浦河流域功能定位等方面加大沟通对接和争取力度。
上海证券报:苏州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很多苏州企业成功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苏州工业园区还是科创板的源头活水。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苏州将如何借力金融和资本市场?
沈志栋:近年来,苏州金融体系日臻完善,金融产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总数达875家,金融从业人员达14.6万,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8.2%。为了促“活”保“稳”,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赋能,苏州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是深化交流合作。积极参加长三角金融领域交流活动,共同研究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联动创新。组织召开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工作座谈会,作为联盟城市积极参与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各项活动。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苏州市金融科技协会协同发展”等金融类项目。
二是深化战略合作。2019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苏南基地在苏州正式挂牌成立,并在张家港、吴江等地设立工作站,以“一基地、多站点”形式开展对苏州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和服务。2020年9月,科创板企业培育苏南中心在苏挂牌。截至9月底,苏州已有科创板上市公司18家,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科创板“苏州军团”稳步壮大。
三是打造产业资本中心。苏州积极构筑资本围绕产业深度融合的资本生态体系,加快建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错位互补的产业资本中心。具体来说,优化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服务,打造私募股权集聚新高地,集聚更多的私募基金;通过集聚更多的法人金融机构和功能性总部,为苏州城市发展提供充沛的资本保障;完善产业与资本相衔接的生态体系,实现资本与项目的有效嫁接,促进资本围绕实体经济做好支撑。
四是搭建产业项目对接平台,促进资本与产业深度合作。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培育计划、“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以及发布独角兽培育企业、瞪羚企业名单等举措加快培育科创企业。推动设立苏州S基金,探索建立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私募股权估值体系,加快培育S基金领域头部机构。
五是完善产业资本配套生态体系,促进资本循环支持实体。对经认定的股权投资领域核心专业人才给子适度奖励,吸引和培育形成专注于先导产业的股权投资专业人才队伍。抢抓我市建设国内首个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有利契机,打造长三角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市场化征信机构,帮助更多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苏州将持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开放。首先,通过全国首个小微企业数字征信试验区的设立,打造长三角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市场化征信机构;其次,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打造长三角金融科技节点城市;再次,昆山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以两岸金融创新合作为主线,扩大对台金融业开放;最后,启动央行数字货币试点,成为首批试点城市。
同时,苏州还将引导主动驻苏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目前,工商银行苏州分行已与上海分行形成常态化跨区域工作交流机制,接下来,苏州还将继续推动部分银行保险机构先行探索建立跨区域工作机制。苏州已指导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在汾湖先行区设立网点接近40家。推动创立长三角一体化科创母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
上海证券报:围绕共同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尤其在“轨道上的长三角”逐渐实现后,苏州如何在产业发展上与长三角城市加强联动?
沈志栋:沪苏湖铁路正式开工,康力大道东延等省际“断头路”加快打通,示范区跨省公交线路累计开通8条、毗邻公交线路开通2条,“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在逐步实现。
下一步,苏州将主动拉长长板、贡献长板,以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做强长三角区域循环,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探索路径。
一是以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畅通循环。推进传统产业再造提升和新兴产业集聚壮大,优化提升生物药、光通信、高端纺织等优势产业链,全面布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链,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和话语权。加强长三角及全国范围内关联产品的配套协作和高效率替代,打通循环中的关键节点。
二是以更大力度的项目建设融入循环。聚焦示范区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生态型湖区经济发展方向,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力争在十亿级、百亿级龙头型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加速推进长三角科大亨芯研究院、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示范区、英诺赛科等重点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的落地见效,优化产业总体布局和发展生态,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沪苏同城化。
《相关新闻》
苏州,弹出长三角一体化最美音符!
今日之苏州,恰似传统与现代的“双面绣”。古运河夜游船上,当地人用软糯的方言介绍,这是盘门,全国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是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所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