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到明星基石投资者的加持,但先声药业与药明巨诺依然在上市首日破发。在此之前,创新生物医药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其上市当日股价频频破发,让市场不禁疑惑:生物医药股不香了吗?
在药明巨诺之前,今年已有诺诚健华、康方生物、欧康维视生物、沛嘉医疗、开拓药业、永泰生物、再鼎医药、嘉和生物与云顶新耀共9家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其中,嘉和生物上市后股价一路下跌;开拓药业股价跌幅超过50%;药明巨诺顶着“药明”系光环,但依然遭遇了一度破发的命运;云顶新耀股价也一度经历跌跌不休……
估值过高、热衷Licence in(专利许可引进)、破发、长期低迷……面对诸多现实问题,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遭遇着二级市场越来越大的压力。不过,有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相对于一些个人投资者的焦虑,大型机构更倾向于长期持有,需要更专业地参考其研发赛道的竞争力,及其商业化能力。“创新的本质是解决患者需求。只要能解决患者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就是有长远价值的。”
以PD-1/PD-L1免疫药物为例,PD-1/PD-L1免疫药物是这几年新出现的抗癌疗法,也是全球肿瘤患者救命的新希望。自2018年6月第一款单抗药在中国上市之后,各大药企纷纷发力,至今已有8个PD-1/PD-L1单抗在国内上市。
质疑随之而来:PD-1/PD-L1扎堆,会不会引起产能过剩?是不是创新乏力?“我不认为现在这么多家国内企业聚焦于PD-1/PD-L1靶点研发是错的,如果这几十家企业临床开发的适应症都冲着非小细胞肺癌,那才是值得警惕的。”先声药业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牟骅此前曾表示,如果一个靶点有20家企业在研发,但潜在适应症有30种,那么后进入者可能还存在着机会。
如其所言,尽管目前国内市场上PD-1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很多上市公司已经有成药在售,但不同公司锁定了不同的适应症。如信达生物的达伯舒2020年上半年销售额达9亿元,主要针对霍奇金淋巴瘤;君实生物的拓益2020年上半年销售额达4.26亿元,主要针对黑色素瘤;恒瑞医药的艾立妥2020年上半年销售额达20亿元,针对的是霍奇金淋巴瘤、肝癌、食管鳞癌、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百济神州的百泽安2020年上半年销售额为3.48亿元,主要针对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
“撇去股东、基石投资者和短期情绪因素,股价的涨跌最终还是要靠基本面引导。”上述投行人士表示,无论是先声药业所处的仿制药领域,还是药明巨诺专注的免疫细胞治疗,最终都以“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核心出发点。两家公司股价破发的相同点,都包括港股打新回归理性、定价估值过高、同质化扎堆严重等因素。这些因素让市场对这两家公司乃至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成长质量、研发管线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当下医药股投资逻辑的重大转变。
“自主研发能力是持续创新的根基,强大的业务拓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护城河,本土化的商业化能力则是未来现金流的关键。”一位资深券商分析人士认为,药物之间的疗效竞争固然重要,但患者的可及性及公司的商业化能力将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