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八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于8月10日举行。此次论坛由E20环境平台、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主办,以“后疫情时代固废综合管理的全面升级”为主题,携手技术界和产业界,围绕医废、湿垃圾处理、垃圾焚烧、环卫等细分领域,共同探讨当前固废热点问题,探寻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在业内看来,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垃圾分类大潮产生交互影响,将带来固废细分领域的调整,甚至重构固废产业链。
协同化处置医废补缺口
疫情发生后,医废及危废处置成为业内热点话题。论坛现场,与会学者及企业聚焦医废处置,分享医废处置成果,探讨应急医废处置的可行性方案。
“武汉积累的192吨医废清零,来之不易!”谈及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医废处置情况,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传华说,“清零离不开全国各地医废设施、当地生活垃圾设施的应急支援。”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2.3万吨。截至3月3日,武汉市医废处置能力从疫情发生前的50吨/天,提升至261.7吨/天。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朱琦坦言:“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当地医废处置量占总量的97.38%,异地处置量虽然占比不大,但也发挥了较大作用。”
在李传华看来,后疫情时代,医废处置应聚焦全过程风险防控,补齐处置设施短板,建设智慧收运体系,提升行业标准,进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有无必要建立独立的医废处理体系?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左健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这会放大医废处置能力在地域上的不均衡,可行的方案是跨行政区划、跨设施利用危废处置设施,甚至跨行业利用市政垃圾焚烧设施处理。
陈朱琦补充道,应急状态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条件的危险废物焚烧炉、生活垃圾焚烧炉和其他工业窑炉,改造或协同处置医疗废物。
垃圾分类带来处置湿垃圾风口
“宅文化催生厨余新增量,垃圾分类新时尚成效开始显现,湿垃圾收集量显着增加。”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潘功介绍。数据显示,2020年6月上半月,上海市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9632吨,相较没有强制分类的2019年6月,湿垃圾日均产生量增加近2800吨。
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处置湿垃圾成为论坛的一大讨论焦点,盈峰环境、维尔利、万德斯等上市公司参与了讨论。
对于如何实现湿垃圾资源化,维尔利带来了渐进的解决方案:无害化技术,预处理为主;资源化技术,预处理+厌氧消化;资源化技术,预处理+厌氧消化+有机渣利用。维尔利在西安落地的西安餐厨垃圾处理BOO项目就采用了“预处理+厌氧消化处理”工艺,能够实现沼气发电等。
资料显示,维尔利经营业务涵盖城市环境治理,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及工业节能环保三大板块,成为餐厨、厨余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垃圾渗滤液、农业沼气新能源等细分领域龙头。
盈峰环境则发挥设备优势,带来餐厨+厨余+焚烧协同处置模式。盈峰中联环境城市服务事业部总工程师张斌介绍,该协同处置方案的核心设备包括收运核心设备智能收运车、餐厨垃圾处理核心设备双滚筒洗油筛分机、除砂器、破袋机、有机榨取机等。
科创板公司万德斯带来了3种厨余垃圾资源化模式,包括厨余垃圾独立处置模式,厨余、餐厨协同处置模式及厨余垃圾焚烧处置模式。
“技术方面,必须考虑适用性,考虑适应中国厨余垃圾特点的技术和设备。对企业而言,高水平的设施和运营是产业继续发展的生命线。同时,建议行业管理部门与有经验的企业一起,研究确定并支持资源化方向和途径。”维尔利固废事业部副总经理王亚东说。
固废资源化成行业大趋势
资源化不仅是厨余垃圾处置的方向,更成为固废行业的大趋势。
“固废处置无害化是目标,资源化是手段,资源化是解决固废污染和缓解资源短缺的突破口。”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表示。
据悉,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固废被称为“再生矿产”,成为重大特色新资源,产品广泛用于能源环保、高端制造、绿色建筑等新兴领域。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已初步建成再生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对我国而言,深度推进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对于解决我国固废污染问题,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和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戴晓虎介绍,固废蕴藏丰富的金属资源和生物质资源。我国生物质固废的衍生燃料开发潜力约2.78亿吨千物质,城镇矿产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相当于新增资源量8000万吨。预计到2030年,通过固废资源化可新增再生铜607万吨、钢铁4.7亿吨,替代约25%的原生资源量。
戴晓虎认为,在实现固废资源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迫切,科创板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