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
马蔚华,共和国同龄人。他下过乡插过队,当过铁路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29岁的他考入吉林大学经济系,命运自此改变。
在改革的滚滚洪流中,马蔚华作为央行官员,领命南下海南,亲历中国银行业“技术破产”危机;请缨飞向特区深圳,主政招商银行,将其打造为一家全球耀眼的明星银行,其本人亦成为同时代最负盛名的银行家;功成退任后,他躬身进入公益领域,身兼多个社会角色,为推动中国公益可持续发展事业不吝奔走。
他最为瞩目的职业银行家经历,向外界完美地诠释了他的远见与智慧,至今仍为业界受用。
21年前,马蔚华在深圳开始了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转身。1999年1月2日,马蔚华从海南来到深圳,告别监管者角色,开始银行家生涯。自此,烙着“蛇口基因”的招商银行与有着丰富金融从业经验的他,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交织15年,彼此成就。
15年里,这座城市在不断创造奇迹,马蔚华则将这家银行打造成中国最耀眼的明星银行。
15年里,深圳GDP从1545亿元(1998年末)狂飙至14979.4亿元(2013年末),增长近10倍;招商银行资产规模从1000多亿元增至4万亿元。
这家明星银行,何以在这座“奇迹之城”扎根、生长?
透过马蔚华的经历,可一探究竟。
10年相遇后的转身
马蔚华第一次与招商银行发生交集,还是在1989年。
当时,他是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他来到深圳蛇口考察招商银行时看到,这家银行总行只有3间房。如今繁华的“深圳第一路”——深南大道,还是一片泥泞之地。
彼时,深圳市的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1989年末数据)只有137.6亿元,人民币贷款(1989年末数据)仅178.98亿元。招商银行刚成立2年,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股份行。
就是这家看似不起眼的银行,居然引进了国际先进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并引起人民银行的注意。“我们当时来考察它的经验,希望能在全国银行业进行推广。”马蔚华感慨,无论如何想不到,自己会在10年后会成为这家银行的行长。
1998年12月31日凌晨3点,马蔚华守着海南银行业完成最后一笔清算,完成了作为人民银行海南分行行长、外汇局海南分局局长的使命。1999年1 月2日,他从海南飞往深圳。
此时,迎接他的招商银行和深圳金融业,正经历一场剧变。
招商银行首任行长王世祯为马蔚华的接任打下坚实基础。在王世祯的带领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蛇口精神在这家银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5年,招商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一卡通”业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通存通兑。这项业务向招商银行注入零售业务的基因,为其后来成为银行业“零售之王”奠定基调。
到1998年末,招商银行已拥有9家分行、300个网点、1000多亿元资产规模。数据显示,当年末,深圳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规模已达2238.84亿元,人民币贷款规模为1550.37亿元。
不过,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仍给这家年轻的银行带来较大冲击,其离岸业务遭受重创。就在马蔚华上任前夕,招商银行的北方某分行一度面临挤兑风波。
刚应对完海南地产泡沫、经历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的马蔚华,应对金融风险已是胸有成竹,将这一风波进行了妥善处置。
“海南7年,带给我们很多深刻的教训和经验。”他深刻体会到:要处理好金融和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要相适应;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要把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摆在第一位;金融监管要跟上金融创新。
“因此,来到招商银行的头两年,我非常重视风险的防范。在担任招商银行行长的15年里,我也始终重视将防范风险的基因注入招商银行的文化。”马蔚华说。
两次转型 奠零售王者之基
“招商血脉,蛇口基因!”
刚刚宣布辞任招商银行董事长的李建红,此前在2019年度报告中如此强调招行的文化传承。
他在报告中表示,要继续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容错机制,一如既往地在转型变革中初心不改,穿越周期,抓住机遇,挑战自我。
李建红所述与马蔚华的观点可谓高度一致。生于斯,长于斯,招商银行注定与锐意进取的深圳同频共振。在马蔚华看来,招商银行能扎根深圳并发展壮大,与这8个字密不可分。
“我们的第一任董事长是袁庚,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他说,“招商银行在深圳蛇口起家,如果没有创新,那就不能发展,也不能生存。”
接棒后的马蔚华,在防范风险之余,思考银行战略发展。在当时的背景下,招商银行作出零售战略的决断,需要执掌者的勇气和远见。几乎所有银行都在做批发性对公业务,“绑大户,挣利差”,而零售起码需要10年投入。但事实上,银行的经营环境却在悄然生变。
彼时,马蔚华对市场环境进行了综合研判:一是资本脱媒,中国的社会融资要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过渡;二是利率市场化,大多数市场要素的定价都已市场化,只有资金价格还未市场化,这是必然趋势;三是资本约束,国际上的银行都有资本约束,中国不能没有;四是技术性脱媒,银行支付一统天下的局面必将遭遇冲击。
“当时居民个人财富已是两位数增长,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已进入个人理财时代。”马蔚华说,这是招商银行思考零售战略的开端。
加之招商银行有前任行长打下的IT基础,推出了一卡通,可在全国范围内通存通兑。由此,招商银行零售战略初步酝酿成型。
当时同行看不懂,行内也有不同意见,2004年,招商银行在江西南昌开会统一全行思想,坚定将做零售作为招行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招商银行提出口号:“不抓批发业务,眼前没饭吃;不抓零售业务,可能永远没饭吃。”
与零售战略同步开启的,还有他所坚持的信用卡业务,这是零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招商银行开辟了一条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新路。
2010年,在意识到过去依靠大规模资本消耗、赚取利差等方式实现的盈利增长难以为继后,在马蔚华的带领下,招商银行又开始以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贷款定价、控制财务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等为目标的“二次转型”。
马蔚华富有远见的战略,在此后的经营数据中一一得到验证。在他任内,招商银行与孕育它的这座城市一起在南中国海的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壮大——资产翻了40倍,成为全国第六大、全球第四十四大商业银行,跻身世界500强。
回顾当初的选择,马蔚华说:“我们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我并不是把到招商银行工作当作一个过程,再去另寻高就。我就是要把今后的职业生涯奉献给招商银行。没有这个思想的话,做不了零售。”
老马的公益新途
今年7月,招商银行股价突破40元,市值一度突破万亿元。
对此,马蔚华深感欣慰:“零售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招商银行能有如今的地位,离不开历届董事会、三代行长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有承前启后的因素,特别是战略和文化能一以贯之,这很重要。”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如今的马蔚华活跃在公益界,舞台依然是深圳这片热土。他说:“目前,公益工作是我倾注最多精力、也是十分热爱的工作。”
2013年卸任招商银行行长一职后,马蔚华随即转向公益领域,担任壹基金理事长至今。2015年,马蔚华与比尔·盖茨、瑞·达利欧等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几年下来,为中国公益领域输送近4000名人才。
换了新身份这6年,马蔚华依旧日程满满。不过,他对特区新时期的金融业改革创新仍保持高度关注,灼见不少。
在马蔚华看来,深圳金融业的开放,可以说是整个中国金融业开放的一个缩影。他认为:“当前中国金融业进入深层次开放阶段,需要地方先行先试的探索。深圳双区迭加,对构建现代化、市场化、适应创新要求的金融体系,理应主动探索走在前列。”他提出,要扩大与港澳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合作;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完善大湾区金融监管体系,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和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
带领招商银行完成两次转型,职业生涯在深圳实现两次华丽转身——老马不老,深圳永远年轻。马蔚华的故事,不正是个人气质、命运与城市相契合的绝佳范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