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40年,很短。它起自南海滩头,波澜壮阔下,依然是少年。
40年,又很长。从小渔村蝶变为国际大都市,已书写出沧桑巨变。
每一个时代的路口,总会有特别的机遇。只有能够肩负起使命、勇毅向前的领航者,才能被历史选中。
每一次历史的选择,总是场特殊的考验,只有经得起风吹雨打、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无畏者,才能最终被时代铭刻。
40年的风雨磨砺证实:深圳就是在时代路口被历史选中的改革先锋。
一次意义深远的伟大转折
一切的开始,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那一次意义深远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新篇章,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必须要有一块“实验田”。不经意间,深圳这个小渔村进入到决策者的视野。
1979年春节前后,深圳再次发生了大规模“逃港事件”。在深圳特区建设的亲历者、深圳市原副市长张思平看来,这次“逃港事件”是深圳特区建立的导火线,由于规模大、影响大,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如果我们经济搞好了,这些跑出去的人还是可以回来的。堵不如疏,我们应该探讨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来改变这个现状。”当时广东省的主政者眼光锐利,郑重地向中央提出建议,不如引进外资,在深圳建立加工区。
就在广东提出建议的当天下午,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作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特区之名由此而来。
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在一条无人涉足的路上,探索者需要足够的勇气。
担任蛇口工业区总指挥的袁庚一次次冲破了当时的禁区:打破大锅饭实行超产奖励、打破“以领导意志为转移”的分配实行工程招标、第一个进行民主选举、第一个实行人才公开招聘、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第一个实现住房商品化……20多项的“第一”,使袁庚这个名字被中国改革开放史铭记。
也是这些非常举动,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姓资姓社”的争论,又一次次迈过禁区。由此萌发出改革开放的蓬勃力量,从初生、草莽,到成为主流、引领发展,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1979年,深圳的GDP不足2亿元,2019年达到2.69万亿元,40年间增长超过1万倍!这是让世界震惊的奇迹,也是历史给予艰难探索者和接续奋斗者的最有力回报。
一次重要讲话肯定的“深圳经验”
改革开放,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深圳,改革开放也曾陷入迷惘和停滞。
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在时代的又一个关键路口,深圳再次凝聚了世人的目光。1992年初,88岁的邓小平南巡,发表了载入史册的南方讲话。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在深圳视察时,邓小平坚定地指出。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邓小平语重心长,对深圳寄予厚望:“希望你们搞得快一点。”
又见东风浩荡。
深圳市原副市长张鸿义后来回忆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肯定了深圳经验,深圳姓社不姓资,更重要的是他肯定了中国的改革方向。从此,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和发展,都驶入了快车道。
深圳快速从计划经济突围,切换到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如何更快一点?深圳开始主动拥抱高新技术产业,筹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前布局“二次改革”。
1995年,深圳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了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和目标,深圳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建立“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配套的政策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增加科技投入,积极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
惟进取也,故日新。
改革开放热潮滚滚,创新发展汹涌澎湃。1993年,任正非带领尚名不见经传的华为,成功自主研发出交换机,为华为今后在电信领域的成就埋下了伏笔;1995年,王传福辞职创办比亚迪,开始了打破海外电池企业垄断地位的步伐;1997年,中兴通讯成立,成为国内以国有资本控股的从事通信系统设备研制的第一家公众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马化腾在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推销QQ的前身OICQ,并拿到了腾讯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第一笔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后,深圳推动了多项前瞻性改革,比如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进行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五大体系和形成市场经济的四大运行机制等。
一次从“速度”到“质量”的关键跨越
世纪开新幕,风潮集远洋。
跨过新世纪的门槛,深圳开始以更快的步伐与世界接轨,融入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中。2001年,中国加入WTO,加速了深圳作为“世界工厂”的步伐。
当年,在深圳五洲宾馆,任正非发表内部讲话,欢送将士出征海外,向全世界进发。
因为对外开放,深圳港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深圳也快速登顶为亚洲最大陆路口岸。
走出去,引进来。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90家世界500强企业选择在深圳进行投资。
位于深圳南山蛇口的招商街道,是拥有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国最早工业区的地方,这里也被视为深圳国际化初始之地。经过40年的发展,这里聚集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6500余名外籍人士。
走在前面的人,必然遇见前所未有的问题。
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说:“一个走在前面的城市,就一定会面临许多‘前面的问题’。在探索的路上,会有很多矛盾,重要的是不回避矛盾。”
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漫卷全球。已经深刻嵌入到全球产业链的深圳,也面临着危机:低端产业急速退潮,城市产业空心化危机四伏。
2010年1月8日,深圳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召开,核心议题是转变发展模式。对土地资源有限的深圳而言,“倒逼”城市升级是转型的最佳路径。深圳以国际为镜鉴,提出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从此踏上了从“世界工厂”向“中国硅谷”转变之路。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广东。在深圳的第一站,总书记选择了前海。在这里,总书记要求前海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实行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打造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一张白纸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深圳前海,又一次在时代路口接受了历史的选择,又一次从一片滩涂起步,成为继续探索改革经验的新“实验田”。
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如今的前海,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制度创新的“前海模式”。
今年上半年,前海克服疫情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跑出多个“加速度”: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13.3%;在地“四上”企业增加值(不含金融业)增长21.4%;税收贡献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实际使用外资28.89亿美元,增长15.1%;进出口按关区口径4640.76亿元,增长21.4%。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前海承接了蛇口敢拼敢闯的创业精神,续写着新的奇迹。
一项永远也不会终止的使命
跨过新世纪,迈入新时代。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特区继续探索前行的使命,从来就没有终止,也不会终止。
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
未来深圳的蓝图已经跃然纸上: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着的全球标杆城市。
与40年前设立经济特区一脉相承,这是一份厚厚的历史重托。同样,先行示范区也是一个“无人区”,前面的路无人涉足,仍需要深圳再次杀出一条血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久前,深圳上半年的成绩单出炉,GDP增速从一季度的-6.6%到上半年的0.1%,演绎“深V曲线”,成为四大一线城市中唯一正增长的城市。这背后,是创新的力量在推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就是经济特区的升级版。成为国家战略中的“先行示范区”,深圳的任务更重,标准更高。中央对深圳的要求始终一以贯之,就是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围绕急需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继续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以“一子突破”求得“全盘皆活”,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
历史,总会在特殊节点给人以启迪。时间见证了深圳特区40年辉煌巨变,下一个40年,朝着全球标杆城市进发的深圳特区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