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参股孚能科技IPO背后 戴姆勒“绑定”科创板动力电池第一股意欲何为?
据外媒报道,近日,戴姆勒集团计划参投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孚能科技的IPO项目,以确保稳定的电池供应。不过,该计划目前尚未敲定,可能还会发生变化。
针对此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戴姆勒方面求证时,并未得到明确回复,孚能科技则回应称没有收到相关消息。
眼下,在汽车行业电动化浪潮之下,车企“绑定”电池企业似乎正成为常规操作。动力电池企业身价“水涨船高”,已成为车企抢夺的“香饽饽”。据了解,本次与戴姆勒传出“绯闻”的孚能科技是第一家申报科创板的动力电池企业。在此之前,宁德时代(300750,SZ)、国轩高科(002074,SZ)等动力电池企业均已上市。
尽管戴姆勒与孚能科技能否最终“牵手”尚无定论,但传闻背后却耐人寻味。
有分析认为,戴姆勒之所以要“绑定”一家动力电池企业,与其“碳中和”计划紧密相关。
早在2019年,戴姆勒曾提出“2039愿景”,即到2039年,奔驰将停止销售传统内燃机乘用车,到2030年时,新能源车型在乘用车销量中占比达50%。
今年5月25日,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再次重申了这一愿景。“如前所述,我们必须站在整个产业链上全盘思考,涵盖供应链、生产和运营,以及产品等各个维度。”康林松表示,戴姆勒计划到2022年在欧洲实现乘用车生产的碳中和,要在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付诸努力。
为实现电动化攻势,戴姆勒已在陆续推出新能源产品,同时也在建设动力电池工厂。据了解,戴姆勒位于北京的奔驰电池工厂已正式投产,美国和欧洲的多个动力电池工厂还在建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去年,戴姆勒和孚能科技已经达成了一项采购协议。为此,孚能科技正在德国东部建造一家工厂,该工厂将向戴姆勒的卡门茨动力电池工厂供应锂离子电池。按照戴姆勒的“碳中和”计划,2030年新能源车型在其乘用车销量中占比达50%,这一目标意味着戴姆勒对动力电池有一定的规模需求。
“以前行业中出现过动力电池企业产能受限,不能及时供货,从而导致整车企业生产受影响的情况。”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戴姆勒实现电动化布局过程需要稳定的电池供应,这或许是戴姆勒想要参股孚能科技IPO项目的原因。
在现实生产中,动力电池供给缺口事件并非没有发生过。如,今年2月,奥迪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的纯电动SUV车型e-tron暂时停产。奥迪官方新闻发言人公开承认,e-tron的暂时停产正是由于动力电池短缺。
为了保证稳定的电池供应,传统车企牵手动力电池企业已经不是新鲜事。前有宝马与宁德时代多年“相互扶持”,最近也有大众汽车拟入股国轩高科成为最大股东的传闻。
有观点认为,上述三家德系车企主动积极“牵手”动力电池企业,或与欧洲汽车市场愈演愈烈的电动化趋势有关。
近日,欧盟委员会的文件草案显示,欧盟正考虑通过多种形式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比如,对零排放车豁免增值税等,以此作为其“绿色复苏计划”的重要部分。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自2018年以来,中美欧三地在政策端持续刺激新能源车行业,供给端车企加速布局进程。对于戴姆勒而言,加速电动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物色”稳定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并不难理解。
动力电池企业并不在少数,为何戴姆勒选择孚能科技?
眼下,孚能科技即将在看重科技实力的科创板上市。据悉,其计划通过首次公开募股筹资约34.4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年产8GWh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孚能镇江三期工程)和补充运营资金项目。此次IPO预计将于本季度进行,可能使该公司估值达到300亿元。
从供货能力来看,孚能科技的出货量并不少。孚能科技招股书显示,在中国市场上,其2017年~2018年的出货量和装机量由第六和第七均升至第五。由于孚能科技采取软包技术进行差异化竞争,在软包动力电池领域,其公司产品的出货量和装机量在2017年和2018年均位于全国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孚能科技和戴姆勒此前就渊源颇深。启信宝显示,孚能科技的大客户分别为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集团等。
2019年1~9月,戴姆勒已经成为孚能科技的第三大客户,而戴姆勒在华合资企业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大股东北汽集团则是孚能科技的大客户。2016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北汽集团占公司销售比重分别为65.63%、87.57%、83.58%及53.68%。作为孚能科技的第一大客户,北汽集团曾给予孚能科技资金支持。启信宝显示,在孚能科技D轮融资中还曾出现过北汽集团的身影。
如今,凭借此前的关系,孚能科技或将进一步深入戴姆勒的生产链之中。事实上,孚能科技之外,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切入国外车企供应链。如,宁德时代对主流欧洲车企都有一定合作、国轩高科或将“牵手”大众、亿纬进入现代起亚供应链等。
有观点认为,在欧洲“绿色复苏计划”和新一轮动力电池产能新基建中,中国锂电产业链正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大批中国企业将获得海外扩张的机会。
“随着Know how(核心资源板块)与材料体系经验的不断积累,迭加中国企业在制造与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预计国内中游竞争力将进一步加强,相关电池与材料公司有望更加深入地参与欧洲电动化进程。”招商证券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