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巴菲特以86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National Indemnity 和National Fire & Marine两家保险公司,当时National Indemnity 公司就有1700万浮存金,大家看到了吧,巴菲特虽然花了860万买保险公司(具体是多少倍的PE不知道),但是巴菲特获得的浮存金远远高于巴菲特为高PE买保险公司花掉的钱。
对于企业家来说,以一定的PE比如10卖掉公司,可以把自己需要N年才能赚到的钱一次性拿到手,企业家很高兴,对于巴菲特来说,他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巴菲特就用这些浮存金不断进行投资,巴菲特就用这笔现金流(=获得的浮存金-购买成本)以一定的PE比如10不断的买入能够持续产生现金流的企业(包括保险、制造业等等),这样巴菲特就可以持续不断的滚动,N年后,这些买入的企业回来的现金流已经超过当初的购买成本了,只要有持续不断的现金流(浮存金),巴菲特就一直买买买,最后成就今天的伟大。
2006年巴菲特做了一笔再保险,收到保费71.2亿多亿,保额是139亿(石棉索赔事件),高于估计的理赔额57亿,对于投保人来说,可以安心睡觉了,无论今后多少年,多少金额的理赔都可以由巴菲特的公司覆盖了,而对于巴菲特来说,一下子就有了70多亿的浮存金,而这些理赔需要5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但是没有关系,第一巴菲特赔的起,第二,时间是巴菲特的朋友,巴菲特的理财能力,足以让这笔70多亿的浮存金最后变成140亿,280亿,甚至更多。
因此,无论对于投保人,还是承保人来说,都是一笔双方满意的生意。
早期的巴菲特资金量少
伯克希尔每年的增长来自于一下:
1、企业自身每年稳定赚钱带来的成长,比如一个公司资产是1.0亿,每年ROA是10%,企业没有成长,每年都赚这么多,那么,年底,这个公司就净赚了1000万,那么,此时,这个公司就值1.1亿了,那么显然,经过一年时间,企业就增长了10%,而这10%就是BRK增长的主要来源;
2、企业每年的成长:如果在条件1的基础上,企业每年还在成长,比如按照4%的速度成长,今年赚1000万,明年就赚1400万,那么,显然,BRK的增速还需要再加上企业成长这部分带来的额外收入;
3、浮存金带来的杠杆:每年BRK旗下的保险公司会带来大量的浮存金,这些浮存金会继续投入到收购企业中,而这些企业会继续带来利润。
BRK的增速=企业不成长不衰退情况下每年产生的净利润带来 + 企业成长带来的额外利润 + 浮存金收购企业或投资带来的利润,这三部分利润,最终会让BRK每年都比前一年更值钱,这就是BRK每年增速的来源,说白了,就是内在价值的增速。
2015年信
无抵押有形资产收益率税后达到25-100%是非常好的,达到12-20%也还可以,巴菲特控股的企业获得了平均18.4%的税后有形资产净值收益率。
说白了,还是股东们要做一个生意,需要投钱买有形资产,然后这些有形资产创造价值(利润),有形资产收益率计算的就是这个投入和产出的比例,看看这门生意做起来是否划算。
思考:
为什么2000年以后BRK的收益率开始下降,感觉就是从BRK收购通用再保险和购买中美能源开始,原因我理解是这样的,通用再保险的浮存金太大,所以巴菲特需要把这些钱花出去,体量大了,钱花不出去成长性就没有了,为了花掉这么大体量的钱,BRK购买了中美能源、BNSF铁路等超大体量的公司,而这些公司基本上是没有成长性的,甚至还要花钱做基础建设,比如BNSF每年挣的钱就会被自己花掉而不是反馈给巴菲特,这样的结果就是,BRK越来越只能享受企业每年稳定赚钱带来的增长,而没法享受企业成长和浮存金增长的杠杆效应这两部分带来的增长,因此,BRK的增长率会越来越接近ROA。
是不是可以这么做,巴菲特成就其实就是如何利用杠杆,晚年的巴菲特还如此痴迷于杠杆,收购通用再保
巴菲特的核心逻辑就是:
我有投资能力,我可以让钱生钱,OK,给我现金流即可。所以,巴菲特一边通过保险公司去找现金流,一边去收购可以永续经营创造稳定现金流的公司。如此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