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立份额超5300亿!基金狂发一个月后,基民该注意什么?
“今天要不要加仓基金?”过去一个月,记者经常会在各个社交群或者平台上发现类似的提问。
基金投资的热情在今年1月再次被点燃。上半月,几乎每天都有爆款基金诞生。1月18日,单只基金认购规模创下近240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1月新基金成立份额达到5306.73亿份(包含于当月成立的所有基金)。其中,权益类基金成立份额占比达九成以上,贡献最大的主要为混合型基金。上一次发行火热的情形是在去年7月,当月新基金成立份额达5389.4亿份。
随着大批资金跑步入场抢购基金,近期已有市场人士不断提示基金投资风险,盲目狂热的投资行为不利于基金管理人对产品的管理,也不利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2021年开年,上证指数一路攀升,时隔多年重新站上3600点,但个股行情极端分化,甚至出现“二八”行情。其中,白酒、新能源等公募2020年抱团买入的核心资产上演了极佳的开年行情。
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工具之一,公募基金受到投资者追捧。在今年1月的前半段,几乎每天都有爆款基金诞生。
1月4日,4只基金一日售罄,首募贡献近400亿元规模。随后几日,又有多只基金接连突破首募规模上限,提前结束募集。1月的前半段,新成立的基金中有8只成立规模在百亿元以上。
“炒股不如买基”的赚钱效应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入场买基金,这轮新基金抢购潮的巅峰来自易方达基金。1月18日,基金经理冯波管理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混合型基金开售,认购规模逼近2400亿元,创下单只公募基金认购新高。按照基金发售公告,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混合型基金首募上限为150亿元。
新基金销售火爆,不少基金公司选择提前结束募集,甚至出现了“提档发行”这一罕见现象。1月19日,信达澳银基金宣布信达澳银星奕混合将原定募集时间(2月1日至2月10日)调整为1月20日一天,理由是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求,并已经与该基金托管人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协商一致。该基金的认购规模于开售当日中午时分就已经突破首募上限。随后,华夏基金将原定于2月1日发行的华夏核心资产提前至1月22日发行。
“好发不好做”的现象常见于公募基金,每逢A股市场行情好时,基金也会随之大卖,而当市场震荡下跌时,基金发行市场也会变得低迷。
但在业内人士普遍看来,市场震荡下跌时才是建仓布局的好时机。而在市场行情上涨时建仓,对基金经理而言更是一种考验。
相对于老基金,为什么基民更爱买新基金?
北京某公募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民“买新不买老”原因有三:其一,很多基民对基金投资规则还不够了解;其二,很多基民有买1元净值的基金才更划算的“错觉”;其三,一些基金公司会持续性营销新基金。
北京和众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监事李鹏向记者分析称,投资者喜欢买新基金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原因。
主观原因在于投资者对基金净值价格的敏感性。李鹏认为,4元、0.8元和1元净值的基金对投资者购买感受各不相同,4元会担忧是否套在高位,0.8元则会顾虑投资策略是否欠佳。“通过长期观察,新基金在建仓期内表现比较稳定,行情好的时候,基金会加速建仓,行情不好的时候会缓慢建仓,其净值波动结果是投资者可以接受的。”
客观原因在于投资者挑选基金受到渠道销售的影响。“基金公司的发行策略方面也偏向于新基金,一般都是一些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经理发售新基金,投资者认准了基金经理就可以,而且明星基金经理的老基金也有限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选择购买新基金。”李鹏表示。
不过,并非所有老基金都会被基民抛弃,有些老基金因为背后掌舵人的名气,反而规模越来越大。以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为例,该基金2019年四季度末规模为84.24亿元,一年之后,规模翻了八倍,达到677.01亿元,张坤也因此成为公募首位千亿级主动管理类基金经理。
从基民在社交平台的反映来看,大家普遍认可张坤的长期投资理念,认为其管理的产品长期业绩稳健,换手率低,能够挖掘优秀成长企业。他在业内素有“中国公募界的巴菲特”称号。
老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基金公司也不会坐视不管。为了控制规模成本,维护原基金持有人利益,一些老基金在今年发布了限制大额申购公告。上述提及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在今年先后两次降低申购上限,目前已从10万元降至5000元。
抱团核心资产,老基金控制规模,新基金是否会有“抬轿子”行为?
“抬轿子”实际上是市场的误解。首先,新老基金本身会有设计定位,如果投资方向和范围不一样,那就不存在这种行为,但这种可能性较小。其次,新老基金所涉及投资范围相同或者有很大交集,这个时候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股票上涨,新基金跟着买可能是抬,但股票下跌的时候买,这又是一种支撑。所以,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做判断。
李鹏则认为,新基金“抬轿子”的情况显然存在,比如重仓大消费,白酒股必然是茅台、五粮液等龙头,新基金理论上还是按比例配售这些股票,此现象在去年底的抱团行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李鹏并不过分担心这一行为,只要不是“老基金卖、新基金买”的操作,投资者的利益也不会受到侵害。
基金狂热投资的背后需要更多理性和风险把控。
近段时间,央行开展多次逆回购操作,市场担忧是否会造成流动性收紧,直接造成二级市场的波动加剧,上证指数一周(1月25日-29日)大跌3.43%,创业板指同期大跌5.16%,股票仓位较重的基金净值随之跌去不少。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种狂热的抢购现象值得警惕和深思。央视财经评论指出,许多投资者不了解基金市场,以为投资基金无风险稳赚,甚至能一夜暴富,基金收益好就追捧明星基金经理,净值下跌则把基金经理骂上热搜。盲目狂热的投资行为不利于基金管理人对产品的管理,也不利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低利率的环境似乎不太会持续,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抗击新冠疫情形势的好转,各国央行宽松的流动性是否会继续维持暂不太确定。从新基金的发行来看,步入2月之后,似乎有所降温。数据显示,本周(2月1日至5日),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为13只,较上月平均每周20只左右的数量有明显下降。
眼下,新基金的投资组合也备受关注。从基金反映的投资策略看,前期公募曾抱团的部分核心资产依旧被长期看好,这也意味着新基金的投资范围与老基金相似。
对于这类现象,李鹏对记者表示,新基金发售同质化主要原因是在某个阶段,某一类基金的业绩表现较好,各大基金公司都抓紧时机进行销售,这应该算是市场行为。从专业的角度理解,基金这一品种已经足够复杂,其品类也足够多样,长期看不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
上述北京公募业内人士认为,公司内部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同质化值得商榷,由于基金经理会按照自己的研究和认知能力去选股,所以难免会造成同质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