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信息化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通知》提出,推广疫情期间线上服务经验,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鼓励“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速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现实需求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放松了对在线诊疗和处方的管控,并“逼出”了医保支付政策的突破。随着疫情的缓解,从在线诊疗数据看,互联网医疗的热度有所降低,但由于此次疫情的“长尾”特征,疫情防控常态化,客观上正在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向纵深发展。
截至目前,笔者观察到,疫情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大致有三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疫情暴发初期(大致是1月20日至2月上中旬)。当时因疫情产生了两种紧迫的医疗需求,一是非新冠肺炎病人有医疗需求却不敢去医院,二是部分地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没有救治重症病人的能力。针对第一种需求,诸如微医、丁香园、好大夫等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快速反应,调配医生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医疗咨询,公立医院也随后跟进,开通免费在线咨询。针对第二种需求,医疗机构借助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通道,开展远程会诊。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借助之前已经有所发展的在线诊疗和远程医疗平台,满足因疫情暴涨的在线医疗需求。
第二个节点是疫情防控进入稳定时期(大致是2月中下旬至3月下旬)。随着疫情暴发造成的强烈冲击过去以后,以政府为主导的各方开始考虑优化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以健康码为代表的更加便捷高效的“互联网+疫情防控”措施开始采用,大数据方法开始被运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医保部门、卫健部门推动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针对复诊患者开展在线诊疗和在线处方,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公立医院纷纷注册互联网医院,试水在线诊疗。在这个阶段,互联网技术运用于疫情防控,在线诊疗的医保支付政策实现突破,实现了一定的制度创新。
第三个节点是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时(大致是4月底5月初)。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时,境外疫情却全面暴发,再加上新冠病毒本身极强的传染性,使得短期内结束疫情基本无望,不得不实施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这意味着,对在线诊疗的需求、对“互联网+疫情防控”的需求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处于较高水平。而这将在客观上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向纵深发展。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做好信息化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正是释放了这样一个信号。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像当年“非典”一样在6月份就销声匿迹了,那么疫情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可能就止于第二阶段,之后还可能会有一定的回撤。但此次疫情的“长尾”特征要求疫情防控常态化,也就要求在线诊疗、“互联网+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运用。
这就会必然充分暴露“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的一些基础性短板,例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诊疗数据不能共享,互联网医疗缺乏诊疗规范,在线医保支付尚不能顺利实现,个人医疗信息和隐私保护规范尚未确立,等等。这些短板实际上大多是之前的国家政策文件已经认识到并开始完善的,但进展有限。疫情让我们有了切肤之痛,有了紧迫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决心。
国家卫健委的这个文件虽然名为信息化疫情防控,但涉及的内容其实覆盖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大多数领域。文件在进一步强调优化运用健康码等手段、积极推动在线诊疗的基础上,向前端延伸,部署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向底层延伸,部署推动数据共享、完善标准规范和构建互联网医疗的诊疗秩序。这都是值得期待的。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些挑战,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向纵深发展,有望解决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障碍和症结。这将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便利、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