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美国又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引发了市场对于全球通货膨胀的热议。上海证券报记者从多名专家处了解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受到了货币流动性、市场情绪、短期供需格局等多因素影响。大宗商品的强势,表明短期内海外市场通货膨胀的预期强烈,也体现了全球经济复苏下的需求修复。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3日,追踪一揽子商品价格的CRB现货指数已升至507.65,较年初累计上涨14%,创近10年新高。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农产品等全线上涨,截至北京时间3月24日18时,NYMEX原油今年累计上涨了24%,LME铜上涨13%,CBOT大豆上涨9%。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宏观原因是通货膨胀预期。隆众资讯分析师吴燕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去年西方经济因疫情重创,美联储自去年3月以来,实施了无限QE政策,即量化宽松“开闸放水”。财政政策方面,拜登政府推出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直接给居民提供纾困资金。为此,市场出现疑虑,一旦疫情好转,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当初放的“水”就会转化成巨大购买力,并引发通货膨胀。市场风险偏好抬升,导致资金涌入商品市场。
据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统计,美国政府在过去1年推出总规模近6万亿美元的刺激方案,估计社会至今累积近2万亿美元的“多余”储蓄。消费一般占美国经济活动70%,当封锁令解除,消费力被释放出来,经济料将强劲反弹。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会引发人们对全球通货膨胀的疑虑,但这背后也有一定的积极信号,表明全球经济总体好转,产业链需求逐渐复苏。”吴燕分析称,“这从近期的一些经济指标也可以看出,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连续数月回升。例如,欧元区3月制造业PMI初值为62.4,超出预期。德国3月制造业PMI从上月终值60.7升至66.6,为1996年4月来最高值。”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马特•辛普森(Matt Simpson)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随着经济重启,短期内通胀率有可能上升,但长期通胀仍然趋于下行,因为人口结构及创新科技正在起着有力的作用,这两者可能会遏制长期通胀。
展望后市,国信期货研究咨询部主管顾冯达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美联储为首的欧美主要央行维持货币政策宽松环境,为大宗商品上涨提供良好的环境。但是,考虑到欧洲等地区疫情防控仍然严峻,且部分经济体已因通胀压力而开启加息,需要警惕欧美实体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未来货币政策转向等风险。
吴燕表示,美联储把控制通胀作为了明确的政策目标。在疫情危机解除后,市场可能会出现“再通胀”浪潮,但预计不会持续太久。从长远来看,大宗商品价格趋势仍由其供需基本面所主导。(陈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