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字货币掀起支付行业大洗牌 国有银行聚齐率先落子
继深圳市发放数字红包之后,12月11日早上8点起,苏州市2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陆续全部发放,12月11日20时起,抽到数字人民币红包的10万名市民就可通过线上线下体验数字人民币支付。
金融业态重塑正在颠覆银行传统优势。面对“金融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的尴尬局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认为,随着数字货币的落地,帮助银行延展覆盖半径、切入生活场景的机会来了。
与深圳试点情况相对比,此次参与苏州数字红包发放的银行机构在原来工、农、中、建的基础上增加了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家,《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前期宣传时,各家银行都在呼吁客户在选择“个人数字钱包”开立银行时选择本行。
金天认为,除了承担数字红包的发放,银行还可以借此机会将自家机构延展至更多的本地生活服务场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商业银行因其运营关系,在以数字人民币为核心、以数字钱包为载体的新型支付结算体系中占有先机。商业银行不应仅局限于发挥法定数字货币账户管理、安全管控的作用,更是要借助数字人民币拓展消费金融领域,在新一轮支付场景的竞争中夺取市场份额。
除本次试点银行数量由原来的4家增至6家外,金天向记者分析道,与深圳试点对比,苏州的测试还有三项突破点:“其一是测试范围进一步扩大,前次在深圳仅面向罗湖区的居民,本次则面向苏州全市市民,从区级升为市级,人口基数从百万量级增长至千万量级,样本数量翻了一番;其二是使用场景进一步延展,深圳测试的意义在于从内测环境走向外部生态,而苏州测试的意义在于从线下商户走向线上场景,衣食住行及购物、娱乐等全部纳入;其三是技术支持进一步强化,本次测试将与‘双十二’购物节相结合,‘双十二’本身是一个高并发、大交易量的特殊时点,敢于在这一时点测试数字货币红包,说明系统稳定性已得到充分保证,早前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指出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等特性使之并不适用于海量、高频结算,目前看在数字人民币的运行机制下已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实际展业中,银行的拓客成本很高,此次苏州试点的变化,无疑给银行发放数字红包提供了更广阔的测试范围和场景的覆盖面。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共落地试点场景6700多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
财信证券发布的报告分析指出,随着数字人民币的落地,银行卡业务由现金向网上支付转变,并呈规模上升趋势,其中部分业务在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将会受一定影响,但基于货币流通数字化转型,银行卡等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有望和数字钱包进行联动,有效延伸业务抓手,打破原本业务经营地理界限。“银行业务和数字钱包的联动运营可以有效扩大银行客户基数,重新分配电子支付市场份额,实现数字化银行转型发展。客户对数字钱包的运用也可以增强消费黏性,为银行大数据分析用户交易信息,进行客户画像提供助力。”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公开指出,一个“竞争性、多方案”的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更适合中国;在数字人民币的架构下,作为第一层主体的央行与作为第二层主体的商业银行等之间,并非人们简单理解的“批发—零售”关系,参考香港在“联系汇率制”下的发钞机制,央行对经由商业银行发出的数字人民币可以采取发放备付证明书、安慰函等在内的各类不同程度的保障手段。
“与此前穆长春的一系列讲话相比,周小川此次表态无疑带有更多前瞻思考,如果将来能够落地,对商业银行意味着很大机遇,如商业银行在参与数字人民币发行过程中的能动性将大大增强,可能产生差异化竞争;且支付领域已经固化的市场格局将在相当程度上被重塑,对银行体系而言意味着一轮新的翻盘可能。”金天如是说。
财信证券方面亦赞同上述说法,他们分析称,央行发行数字人民币对现有的电子支付行业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在打造银行自身特色的支付场景时,开发适用于多个支付场景的智能合约,搭建更多元、更具特色的支付场景吸引客户显得尤为重要。”
移动支付网分析师认为,选择不同的银行开通相应银行的数字人民币钱包,用户则能成为该行的数字人民币用户,相应的用户数据都会在该行的掌握中。“不过,目前测试环境下,基于数字人民币APP的四大行钱包使用体验是一样的,不排除以后会有个性化功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