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9家酒企三季报:行业强势反弹,两极分化加剧
受上半年疫情影响白酒消费停滞的情况下,处于白酒旺季过渡期和疫情后期的三季度便显得与众不同。纵观19家白酒上市企业,三季度单季业绩出现强势反弹。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其中,营收、净利双增长的达到13家,营收实现正增长的达到16家。然而,酒企业绩强势增长的背后,白酒行业分化加快,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业内人士看来,一线白酒企业的发展,将同步带动整体白酒板块提升;同时,随着行业集中化越来越高,一线酒企的优势将更加凸显,从而对中小型区域酒企形成进一步挤压态势。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白酒消费几乎停滞,二季度市场处于回暖期,三季度开始出现强势反弹。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一季度仅有茅台、五粮液和汾酒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营收、净利润实现增长的酒企分别只有5家。随着疫情好转,消费恢复,二季度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的有10家,营收增长的有11家,净利润增长的有10家。疫情后期迭加白酒旺季,三季度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的酒企增长至13家,营收、净利实现正增长的分别有16家和13家。
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19家白酒上市企业在三季度盈利能力整体增强。北京商报记者对比财报数据发现,前三季度有8家酒企净利润增幅超过营收增幅,上半年仅有6家。在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增幅超过营收增幅的酒企有11家。可见,随着消费恢复,一线酒企领涨,白酒企业盈利能力开始逐步回升,并实现持续增强。
对此,五粮液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并为全年两位数增长目标实现奠定基础。
针对全年预期,白酒营销专家蔡学飞指出,一线名酒将持续走强甚至碾压式增长。由于疫情影响,消费理性回归,消费者更多地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即品牌溢价能力更高的一线名酒,在这一消费趋势下,部分中小型酒企很有可能会退出市场。
事实上,白酒企业业绩在第三季度出现强势反弹,无疑再次归因于疫情带来的“后遗症”。疫情期间,消费场景停滞,从酒企的营销活动到消费者的商务宴请等均被迫延后甚至停滞。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由于线下促销活动的缺失,大部分酒企将营销活动转移至线上,酒企高层也开始下场直播带货。
随着疫情好转,白酒旺季的预热活动便早早开始。公开资料显示,今年8月,水井坊邀请黄磊、李响在江浙两省进行品牌巡回路演活动,为双节活动预热。同时,泸州老窖的“窖龄研究所”快闪店也接连在成都、天津落地。此外,在下半年酒企招商活动也相继展开。
对此,蔡学飞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方面,今年第一、二季度,如婚庆宴请、商务礼品等刚需性消费被迫推迟,第三季度开始逐渐开放,因此,酒企核心市场出现强势反弹属于正常现象。另一方面,部分酒企扩张性需求周期被推迟。如汾酒,以及有上市需求的国台酒业、郎酒,受疫情影响扩张速度被打断,以汾酒为代表的酒企品牌活动在第三季度出现爆发。
自2013年行业调整期到来后,白酒上市企业逐年增长的同时,行业集中度越来越明显,疫情也加速了白酒行业的分化趋势。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20年1-9月,19家白酒上市企业总营收达到1909.92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仅茅台、五粮液两家企业前三季度的营收就有1097.08亿元,占比57%。第一梯队的茅五洋泸汾营收总和达到1505.95亿元,占据19家上市白酒企业总营收的78.85%。可见,剩余14家白酒上市企业营收仅不到30%。
在白酒行业专家肖竹青看来,茅五洋泸汾已经成为中国白酒行业全国性品牌第一梯队,现有市场环境下几乎已经没有了新的白酒品牌成为全国品牌的机会。
从第三季度数据来看,疫情加速白酒行业洗牌。北京商报记者对比发现,茅、五营收在百亿区间,同在第一梯队的洋河、泸州老窖和汾酒,也实现强势增长。同时,区域强势品牌也在核心市场实现强势反弹,且酒鬼酒、汾酒、泸州老窖、老白干净利润增速均在50%以上。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行业调整和疫情冲击的双重压力下,很多上市酒企能快速稳住业绩波动。调整不力、疫情面前失措的酒企,或将进一步拉大与一线酒企的差距。
肖竹青进一步指出,伴随着过去十年房地产价格暴涨,白酒的传统销售终端餐饮酒店和超市酒行的房租也随着暴涨,因此各终端被迫将终端上涨的费用转嫁给各个酒厂。终端的前置性现金费用补贴、陈列费、促销费逼迫各大名酒厂纷纷涨价,通过涨价加大终端市场现金费用投入,通过涨价拉大价差增强终端推销指定品牌的积极性。没有品牌溢价能力的酒厂或者供过于求的酒厂很难通过涨价来满足不断水涨船高的终端费用需求和终端毛利率提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