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上个月,一场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发起的文化活动累计引发约2亿中外观众在线“追剧”。9天的时间里,全球16个国家级博物馆馆长客串讲解员,以在线接力的方式讲述本馆珍藏特色,观众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各国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以传播手段之“新”解大众精神文化之“渴”,这样的文化活动是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新气象的缩影。感国运之兴、发时代先声,扬中国精神、聚中国力量——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能够发现过去五年间,我国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竞芬芳,春风化雨润心田。
看,静默的文物“开口说话”,5500余家博物馆亲切“讲述”家国故事;看,56万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超过95%,丰富着大众日常文化生活;看,电影年票房突破600亿元大关,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发展主引擎;看,全民阅读活动遍地生花,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每年吸引8亿多人次参与……
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重要法律接连出台,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稳步迈进。文化和旅游部挂牌,从国家顶层设计上实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有机融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从“有没有、缺不缺”迈向“好不好、精不精”。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是要有一群能倾听时代声音、倾身感受生活、倾心文艺创作的文艺家,有一个利于主流文化传播的良好社会氛围。从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出发,以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为评价标准,就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艺术产品,于无声中浸润人心,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满怀文化自信的中华儿女必将擘画绚丽多彩的文化新图景,开启熠熠生辉的文化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