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让2020年的中国体育用品业受到了严重影响,也让原本应该在5月份举办的2020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下称“体博会”)被推迟至10月份进行。不过,随着疫情的逐步稳定,体育用品行业开始复苏。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下,体育用品行业开始转型升级,从“全体育”和“智能化”等方向寻找突围之路。
在“全体育”“大健康”的概念之下,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宏观动向逐渐明晰,泛行业的发展契机涌现;在“智能化”的驱动下,体育产业逐步打破时空局限,向更广的维度拓展市场空间。
正在加速下沉的消费市场和逐步恢复的社会消费、生产环境,为行业带来新的希望,居家健身领域迅速发展、线上体育产业形态逐步成型、新科技开始大范围应用,这些都成为2020年体育产业新的发展特点。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介绍,体育行业的复工复产正加快推进,随着被疫情暂时压抑的体育消费需求逐步释放,以及疫情影响下居民健身及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在复苏发展中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新亮点。
今年3月以来,随着各地健身场所的陆续复工,健身需求逐渐恢复并实现增长,直接带动了家用健身器材的火爆销售。根据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的调查,诸如跑步机、划船器、瑜伽垫、弹力绳、哑铃等家用健身器材的销售呈爆发式增长。跑步机、哑铃甚至一度全国缺货,企业的订单交货期普遍超过3个月。苏宁易购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家用健身器材销量同比增长269%,哑铃、呼啦圈、瑜伽垫销量增长更是高达500%、391%、332%。
与此同时,户外运动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疫情催生了人们参与户外运动的热情,带动了各类户外运动装备的销售增长。据相关统计,我国自行车、帐篷等户外运动产品的销售同样快速增长。
刘扶民说:“我问了几个出口型健身器材企业,疫情期间销售量恰恰上升了,按道理来讲,疫情出口会不便,疫情期间国际间的交流也没有以前顺畅,但在健身器材上反而是增加的。国外的很多用户大量订货,我问了一家出口占70%的企业,其出口同比增长20%。这个我刚开始也不相信,但好像确实是这样。国内的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对于体育制造业尽早复工复产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加上我们国家的基础,体育器材的数量和产品质量都有保证,国外的需求增加,订单也就增加了。”
刘扶民表示,疫情期间一些体育服务业企业确实受到了严重打击,一方面需要咬牙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也需要拓展思路,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用创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
在“全体育”“大健康”概念之下,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宏观动向逐渐明晰,泛行业的发展契机涌现。“全体育”的整体化解决方案成为企业突破原有领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的新路径。
此外,“智能化”已成为今年体育用品制造业市场的一大趋势,由高科技加持的个性化定制产品走进消费者视野。刘扶民说:“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工程成为数字化新基建的重要领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科技化、智能化正在全面加速,特别是在智慧健身设施改造升级、大型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引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的深度变革。此外,体育参与方式的智能化、线上化也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成为健身活动的重要解决方案,直播健身、线上培训、网络赛事等异常火爆。伴随智能健身设施、虚拟现实设备的广泛应用,线上线下场景正在被有效打通,深度破解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瓶颈和痛点,提升运动生活方式的黏性。”
个人健身统计设备、校园体育智能化管理、无人管理的社区全民健身场馆,成为了体博会上讨论的热点。体育用品制造业在顺应市场集成化、个性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主动将用户定制化需求和高科技技术进行融入,成为了一种新潮流。此外,包括场馆座椅在内的多个垂直细分行业,也开始进行多方尝试,以顺应市场和大众的需求。
无论是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还是赛事组织、内容转播、健身参与体验方式等都在经历深度变革,大步迈向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
刘扶民表示,在“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面临的任务要比“十三五”更重一些。他说:“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年,我们要用好五年规划的制度优势,谋定而后动,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着力筑牢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