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9月,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火爆,单月发行规模超过此前八个月总和。WIND数据显示,9月上市银行共成功发行二级资本债2400亿元,今年1至8月上市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累计为238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大行成为发债“大户”,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三家银行9月二级资本债发行总额均超600亿元,此外建行还有1600亿元在路上。
分析人士认为,国有大行大规模发债补血,除疫情因素和让利实体经济的影响外,也与满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新一轮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要求密切相关。9月30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与国际监管要求接轨,将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要求。同日发布并实施的还有《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明确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初始设定为0,不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要求。
目前我国只有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TLAC监管要求的实施,无疑将进一步显着加大四大行资本补充的压力。国信证券研报称,综合多家机构的测算,2025年达标前四大行的TLAC资本缺口总计约在2万亿至3万亿元左右,各家银行未来5至8年每年的缺口约在1000亿元左右。
中小银行今年以来也面临强烈“补血”需求,包括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资本补充工具发行今年增长迅猛,虽然单笔规模较小,但已成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工具。今年以来,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已达43只,发行规模达4486.80亿元,加上即将于近期陆续发行的工行、承德银行及惠州农商行,年内发行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永续债方面,2019年全年发行数量不过16只,今年至今,银行已发行23只永续债。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银行按要求加大了对实体经济以及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贷款规模增加较多,需要通过资本补充来保证充足的资本金。在让利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大多数银行依靠内生性资本补充有一定难度,通过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以及其他方式的外源性资本补充成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