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人寿上半年内含价值首破万亿元 “一体多元”板块布局持续推进
近日,中国人寿披露半年报,对于重振国寿上半年的改革发展做出交出期中答卷。
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人寿总资产达39660.33亿元,较2019年底增长6.4%;保费收入4,273.67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寿险业务、健康险业务和意外险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增速分别为12.6%、15.8%和10.7%。新业务价值为368.89亿元,同比增长6.7%。总体来看,中国人寿“一体多元”板块布局已完成,多渠道业务发力显着。
根据中国人寿披露的半年报,其个险板块实现保费收入3560.75亿元,同比增长10.1%,首年期交保费达822.39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393.89亿元,同比增长6.4%,占首年期交保费的比重为47.90%。新业务价值为365.59亿元,占比99.11%,新业务价值率达39.3%,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人寿内含价值达到10,158.56亿元,较2019年底增长7.8%,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新业务价值也实现增长,报告期内,368.89亿元,同比增长6.7%
队伍效能也在稳步提升。半年报显示,截至本报告期末,中国人寿个险销售人力达169万,其中,营销队伍规模为100.7万人,收展队伍规模为68.3万人;月均有效销售人力同比增长40.4%。
不过,上半年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5.35亿元,同比下降18.8%。对此,中国人寿表示,本报告期内受到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2019年同期执行手续费和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调整以及投资收益变化的共同影响。
针对此前万达信息的定增公告,中国人寿也在发布会上做出回应。
8月26日,万达信息公告称,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20亿元,中国人寿是此次定增的唯一认购方。若交易完成,中国人寿的持股比例将由18.21%升至24.15%,成为万达信息的第一大股东。
对此,中国人寿投资管理中心负责人张涤在发布会中表示,增持万达信息,旨在发挥双方的业务协同效应。
“这项投资还有待万达股东大会、证监会及银保监会的核准,是一个附生效条件的协议。中国人寿践行‘科技国寿’发展战略,正在积极推动科技金融建设,而万达信息主要从事医疗健康、民生健康、政务管理、系统集成等方面,双方在客户、业务等方面契合度比较高,协同效应显着。”
张涤表示,中国人寿希望通过此次定增,进一步同万达信息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上述领域加强合作。
詹忠则进一步补充道,中国人寿和万达信息在医保领域优势互补,中国人寿在长护险、地方医保等领域的建设中需求明显,而万达信息则在相关领域具有技术优势。詹忠透露,双方第一次合作成果初显,目前已中标海南医保基金监管项目。与此同时,双方在健康管理服务业务协同明显,双方已经开始进行资源交叉合作;在智慧城市、医疗健康、云计算等领域,疫情期间和万达信息合作推出的云抗疫APP,已经服务了11亿次客户,这些都是未来可以合作的领域。
截至本报告期末,中国人寿投资资产达37,828.55亿元,较2019年底增长5.8%。主要品种中债券配置比例由2019年底的39.46%变化至38.51%,定期存款配置比例由2019年底的14.97%变化至14.18%,债权型金融产品配置比例由2019年底的11.61%变化至11.33%,股票和基金(不包含货币市场基金)配置比例由2019年底的11.00%变化至10.66%。
谈及全球投资计划,张涤指出,境外投资在总体投资中占比约为2%,中国人寿坚定全球配置安排,但在选择投资标的将增加审慎。
发布会上,中国人寿总裁苏恒轩表示,去年实现了“鼎新工程”的初步论证,30多个子项目在推进中,“‘鼎新工程’即是过程,也是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准备来完成”,他以“一年打基础、两年搭框架、三年搞装修”作比喻,以期通过鼎新工程的落地实施来加快中国人寿转型进程。
回顾上半年,苏恒轩介绍了鼎新工程的进展。加强了“一体多元”的布局,在个险渠道,新阵型融合和生产单元的管理已完成,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银保渠道,我们正在探索中。
苏恒轩指出,下半年,对于团险、健康险等渠道将重点加强专业化建设。
詹忠也对下半年加强“一体多元”的布局建设提出看法。他表示,“一体多元”板块划分更加明确了各个渠道的定位,银保渠道以“规模与价值并重”,从而探索其发展的新路径。银保渠道代理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深耕银行,“今年新单期缴保费增长了13.9%,代表了银保渠道转型完成的初步结果”,未来我们将聚焦提质创费和结构转型,深化渠道合作,建立精干、专业、高效的银保队伍。
在投资方面,张涤表示,下半年,从长期看,有很多对于股票市场长期向好因素在驱动,包括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资本市场红利的逐步释放、居民配置结构变化等因素,对于权益市场的长期发展具有信心。不过,在短期内,还是要关注地缘政治、疫情波动等风险因素。在长期坚持看好的前提下,把握结构性机会,控制短期波动与长期收益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