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曲《长江之歌》以其激昂悠扬的旋律、饱含激情的歌词风靡大江南北。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今天,中国正用行动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向世界呈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与方案。
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长江经济带正成为黄金经济带,黄金水道逐渐产出黄金效益。
生态:“加减法”还原绿色长江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2016年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4年来, 沿江11省市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通过“快思维”,做加法;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采用“慢思维”,做减法。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自此,长江正式开启十年“禁捕”期。
“这是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中‘做减法’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渔业也是长江大保护下农业生产中变化最大的产业。”中国着名生态学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家宽对上证报记者说。
如果说“禁捕”还了长江一片平静,那么长江沿岸石化企业的腾退,则给了长江足够的休养生息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沿江11省市累计“关改搬转”化工企业958家,其中包括位于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44家。
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长江干流流经宜昌232公里。上证报记者从宜昌市政府获悉,2017年以来,宜昌主动破解“化工围江”发展困局,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率先启动长江沿线1公里内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如今,化工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威胁长江生态环境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各企业在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精细化、高端化的转型中获得新生。”宜昌市经信局局长丁庆荣说。
除了上述领域,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还积极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船舶等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久久为功,必定可期。4年下来,长江水更清、更绿了。
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2.5%,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011年12月31日)相比,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年减少了3.79平方公里,减幅近10%。
创新: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一轴、两翼、三极、多点”,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描绘的发展新格局。在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的一轴体系中,上海、武汉、重庆处于核心地位。
4年来,三地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临港,诞生了一批世界之最、全国第一的技术和产品,其中就包括“全国首根国产12英寸单晶硅棒”。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重镇,2019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1800亿元左右,占全国比重超两成。随着产业布局日趋完善,预计2020年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
而放眼整个长江经济带,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达到六成以上。“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长江经济带正挺起中国芯片的脊梁。”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裁陈寿面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
12英寸晶圆厂是目前最先进的集成电路产线。参照芯思想研究院的统计和相关调查,截至2019年底,我国12英寸晶圆制造厂装机产能约90万片,较2018年增长50%。2019年建成投产的8条12英寸产线中,长江经济带占6条。
在武汉,光谷已成为全国光电子产业基地,仅光线光纤就占据了全球25%的市场份额。2019年以来,光谷“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更是高歌猛进。其中,在互联网产业,武汉诞生了中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集聚80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互联网企业总数超过2700家。
在重庆,为了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2)》中明确,到2022年,重庆将累计推动5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10个具备国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智能工厂、500个数字化车间,创建25个行业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84%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制造阶段。
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着增强。
两大国家战略:合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长江经济带如今又迎来另一大国家战略加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框定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科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对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了更高要求。
其中,除了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十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领域,规划纲要还列出了八大未来产业领域: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
“这意味着长三角要以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世界领先的先进产业体系,代表国家参与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华略智库创始人任新建对上证报记者说。
在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各个重要规划中,2020年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提出,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将由2014年的7%提高到2020年的1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4年的44%提高到2020年的54%。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对上证报记者说,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相互配合,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新时代的“长江之歌”已经唱响,新发展理念是这首由11省市共奏的交响曲的主旋律,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这首交响曲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