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市之前,海普瑞的业绩可谓蒸蒸日上。2009年,海普瑞共实现营业收入22.2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就高达8.09亿元。2010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124.89%;净利润接近2.5亿元,同比增长100%左右。
这样一家被看中,且业绩相当可观的企业,即便以高发行价上市,也让人很难能够抵抗住其诱惑力。王亚伟当然也无法例外。
可是,令几乎所有投资者没有想到的是,海普瑞发行之日的高股价,不是未来更高股价的奠基石,而是从高处向下坠落的第一个台阶。至2010年5月6日上市的第3天,即5月8日开始,海普瑞就开始连续跌停,最低曾一度跌至每股105元的低位(如图1-6所示)。
图1-6 海普瑞日K线图(2010.5-2011.5)
眼看着海普瑞破发以及每况愈下的持续阴跌,海普瑞的投资者心如刀割,无奈之下,一些投资者开始忍痛割肉。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二季度末,共有95家机构持有海普瑞728.93万股;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数据就已经“大瘦身”,从95家迅速减少到8家机构持有505.47万股。其中,王亚伟旗下的华夏大盘精选与华夏策略混合,也已经不见踪影。
2010年三季度,海普瑞股价维持在每股120-130元之间,数据显示,2011年5月30日,海普瑞股价收盘于每股33.5元。幸亏王亚伟跑得快,否则后果肯定更加惨烈。
但是,好端端一只意气风发的新股,海普瑞为何在放了一顺高价卫星之后,就急速降落?只能说“成也猪小肠,败也猪小肠”。猪小肠,成就了海普瑞的奇迹,也让其陷入原材料供应质疑的漩涡。
根据国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可知,大约2500根猪小肠才能够生产1亿单位肝素。随着科技的进步,预计到2012年,生产等量单位的肝素只需要2000根猪小肠。2009年,海普瑞肝素的产量为6万亿,也即国内可利用的猪小肠在加工成肝素粗品之后,38.86肠流向了海普瑞。
对这一数据,外界充满了质疑之声:如此多的猪小肠怎样流向海普瑞?其供应链如何运作?未来猪小肠的产量是否还能继续支撑海普瑞的高速增长?而且,科学研究表明,猪小肠中的肝素含量极低,必须就地及时加工,否则有效物可能随着细胞凋亡或组织腐败而消失。由此可见,猪小肠的运输也是一个隐患。
面对着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声,海普瑞负责人李锂站出来予以解释:海普瑞在国内拥有广泛的原料供应商,还与部分大型生猪集约化养殖和屠宰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尽管如此,关于海普瑞的质疑声仍然不绝于耳,海普瑞的股价就是最佳例证。而关于海普瑞的发行价是否被高估,以后是否还能够再次攀升回来,并飞向更离的高度,相信今后的市场最终会有明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