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2016年年报如乐视本身一样不走寻常路,单是非标准审计报告和关联交易,便催化出一系列标题夸张的唱衰乐视的文章。与其把乐视年报当热闹来看,乐视有难,八方点赞;不如把年报事件当做学习教材。
审计师向我们提示了企业的风险,它来自关联交易;担保贷款也是较为隐晦的企业风险。它们不像产品滞销、净利润下滑那样显而易见,但一旦东窗事发,会让投资者措手不及。
一、年报中如何查找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企业做高收入虚增利润的途径之一,但关联交易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关联交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集团利益最大化。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得知企业发生的关联交易?
——年报中的重要事项章节以及财务报表附注章节。本文所使用的有关乐视关联交易的材料,多是从这两部分查找。
二、乐视的关联交易有多“严重”?
关联企业多,关联交易金额大,关联交易方式多样,就凭这三条,乐视头上关联交易的紧箍咒,一时半会儿是拿不下来了。
1、乐视关联企业数量:90+?
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就是关联交易。关联方可以是控股股东及其亲属,也可以是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关联企业,如子公司、孙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等。
根据2016年年报,乐视网的关联企业至少有90家。见下图。
2、乐视关联交易金额:200亿+?
根据中德证券关于乐视关联交易事项的核查意见,2016年乐视作为买方涉及的交易金额为74.98亿;作为卖方涉及的交易金额有128.68亿;并预测2017年乐视的关联交易金额会更多。
关联交易的核心问题是交易价格,这也是大家对关联交易相当敏感的原因。如果乐视所发生的关联交易是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格进行的,属于公平的关联交易,大股东也不会说什么;但是,如果人为操纵交易价格使其偏离市价,从而向上市公司或者向关联方输送利益,小股东会看不下去。
从报表看,乐视的收入的40%被应收账款吃掉了,而应收账款的44%又被来自关联方的款项吃掉了。219.87个亿的收入中,应收账款有86.86个亿;而来自关联方的应收账款有37.98亿;也就是说,乐视2016年的利润中,至少有17%来自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左手倒右手的“资产转移”。
3、乐视关联交易方式:5种+?
无论是上市公司从关联方购买原材料,还是关联方为上市公司提供后勤保障,这都是关联交易。乐视涉及的关联交易基本涵盖了关联交易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①购买或销售商品或其他资产;
②提供或接受劳务;
③租赁;
④担保;
⑤资金拆借。
若是可以理解,还有什么不可理解。乐视86.86个亿的应收账款一直受人诟病,但来自关联方的38亿元款项,只不过是关联交易中的一部分而已。
4、应收账款:逃不开关联交易
将应收账款从前面拆出来讲,是因为它与本文着重介绍的关联交易走得太近了。
①乐视的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差异大,手里没钱,因为关联交易导致应收账款猛增;
②乐视的实际利润与业绩预告存在差异,原因之一计提了关联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21,729,023.43 元;
③2016年,乐视前五大客户全部来自关联企业,其销售金额占乐视年度销售总额的40.70%。换个说法,乐视的前五大客户全是自家人,2016年实现的219.87个亿的销售收入中,有90.77个亿是由家里人贡献的。
三、相互担保:乐视有德隆系的身影
八个坛子七个盖,此时的贾跃亭跟当年的唐万新一样,都面临着资金压力,都为了融资进行股票质押和担保借款。当初,德隆频繁质押所持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公司间相互担保借款来筹集资金,今天的乐视不也是这样么?
1、贾跃亭的质押担保网络
截至2016年末,贾跃亭所质押的股份已占其所持乐视网股份的89.97%;此外,贾跃亭以所持股份为不同的关联企业做担保。
①以所持乐视网的5854万股股票,向乐视致新做质押担保;
②贾跃亭为乐视并购基金一期募集资金提供回购担保;
③贾跃亭为来自关联企业38个亿的应收账款的回收提供担保;
④贾跃亭连同乐视天津等关联方,为乐视网做担保。
………………
目前乐视的多个业务版块仍需要不断输血,贾跃亭的股权质押与个人担保成为乐视缓解资金压力的常规手段。
——主公,我们要收购一家企业但手里没钱怎么办?
——莫要惊慌,我继续质押股票作担保,大事可成。
2、乐视网的关联担保网络
谁在为乐视网作担保?
实际控制人贾跃亭、股东乐视控股、子公司乐视致新以及其它关联方,均为乐视网提供了担保;反过来,乐视网也为其子公司深圳乐视并购基金投资管理公司提供了担保,实际担保金额占净资产的26.80%。
乐视与关联方通过盘根错杂的担保网络纠缠在一起,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它人也不能独善其身。眼下乐视的担保关系确实比德隆事发前简单,而且乐视的负债率也远没有达到德隆的90%多。
防微杜渐。祈祷吧。
四、总结
企业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或者营业收入下滑,成本上涨等,那些都是容易察觉的经营风险,但关联交易跟相互担保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信息——分析比较——,进而做出判断。
有的时候,排除风险企业比发现盈利企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