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国际汽配展日前落下帷幕。作为目前国内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和后市场服务展览会,上海国际汽配展代表了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在本届展会上,数字化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而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汽车“双链”数字化升级明显
虽然受疫情影响全球汽车产业还没有完全走出低谷,但2020上海国际汽配展仍然吸引了五大洲共2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家企业参展,凸显了全球汽车产业链不断向好的趋势。
其中,数字化升级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特点。首先是展会本身,在提供线下实体活动的同时,今年主办方更为众多与会者提供了线上服务。全新的AMS Live线上平台今年首度登场,将线下展会的体验延伸至网络空间,为展会现场参展企业与全球商业伙伴、买家和潜在供应商之间创造了全新的交流和对接渠道。展会期间,AMS Live线上平台及小程序吸引了来自150个国家及地区的用户浏览。
同时,展会在内容上也重点突出了未来出行、电子及智能网联等,全面聚焦数字化升级和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新能源化的新需求,展示了在汽车制造技术、产业服务及供应链连锁,以及零部件等各个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
展会主办方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光介绍,受疫情影响,很多汽车后市场线下门店加快“触网”,“线上+线下”模式已经成为汽车后市场的新营销模式,尤其是从制造到售后各个环节的数字转型升级加速,后市场产品供应链平台化趋势明显,制造方和需求方对平台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
例如,在未来出行方面,本届展会突出了传统制造企业向技术创新企业转型的趋势,进一步赋能高科技企业和初创企业将科研成果加速落地和转化。展会主办方和中国土木工程协会城市汽车公共交通分会一起设立了长三角一体化公交出行的先行示范区,针对5G交通、城际智能交通的产品进行展示。
除此之外,氢能源和大数据方面的产品也成为展会的重要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创新孵化中心、同济大学科技园,以及众多高科技企业在内的智能网联、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技术和产品都进行了集中展示。
业内专家认为,数字化不仅能够提高汽车后市场服务的运行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传统汽车后市场模式的重构。汽车后市场数字化升级后,能使上游厂商建立有效的生产、销售反馈路径,而下游门店也能借此实现数字化管理,从而将产品供应链管理、服务、运营标准化,终端消费者则可以拥有更加可信任、高效的服务选择和体验。数字化转型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拉近了汽车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距离,也在推进整个汽车产业链加速转型升级。
中国车企抢占数字化先机
对比全球其他区域,数字化升级在中国汽车产业的表现更加明显。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了2025年实现有条件智能汽车规模化生产、203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的愿景,指出发展核心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等智能汽车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宣布了加强组织实施、完善扶持政策等保障举措。
计划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同时,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展开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2035至205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
国家发改委还表示,智能汽车的发展要着力发展基础技术,着力打造自主技术和基础品牌,在底层技术端发力,加快形成中国自主可控的标准化汽车技术系统和架构体系,解决芯片、软硬件和系统零部件等各类“卡脖子”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更多倾向于底层核心能力的构建。例如,数据获取及数据增值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技术与标准化建设能力、行业生态构建能力等。以汽车后市场为例,由于其包含了大量线下的实体服务,对数字化能力的要求更加多元,如何快速建立数字化能力以满足消费的需求,提供好的客户体验,是行业参与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数字化发展趋势下,汽车产业该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价值链上中下游企业来说,要积极探索新渠道模式,做深赋能、做强纵向整合、做好数字化标准化驱动能力升级是行业大势所趋。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中,中国汽车产业也迎来了新机遇。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数字化升级在中国汽车整体产业链中迅速推进,众多汽车企业和高科技企业都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大力投入,涵盖智能车机、无人驾驶、操作系统、语音控制,以及未来出行、智能服务等汽车产业链的方方面面。例如途虎养车通过数字化门店运营体系,重点解决消费者核心痛点,打造出有别于传统汽车维保的创新模式。
另外,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也成为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重要基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6亿辆。而这个数量基础正在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的数字化技术得以加快落地。
产业链供应链仍存短板
近期,不少汽车企业被曝出因芯片供应不足造成停产的消息。随着汽车“新四化”的快速发展,汽车产品上的软件、硬件也随之增多,而这些都离不开芯片,芯片已经成为制约厂商正常生产的关键要素。
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国内汽车产品中的传感器、车载网络、三电系统、底盘电控、自动驾驶等关键系统芯片大多为进口产品,加之国内汽车产业规模庞大,而且不断向高端化发展,“高精尖”的芯片需求量持续增加,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对芯片也愈发依赖,由此芯片成为国内汽车产业的一个短板。
与此同时,“缺芯”的窘境或将加速中国汽车产业自主替代的趋势。近年来,众多汽车企业都在不断加大对汽车芯片领域的探索研发力度,在技术上也实现了一定突破,一些“卡脖子”的技术已经被攻克。
比亚迪早在2002年就已进入半导体领域,业务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光电半导体、制造及服务等,自主研发制造了车规级MCU芯片。除了比亚迪,北汽、上汽、吉利等车企也各自携手半导体厂商成立新公司,开展芯片研发工作。
此外,许多中国高科技企业也已加入到汽车芯片的开发中来。例如,华为的5G基带芯片Balong 5000,可用于汽车端的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百度开发的“昆仑”AI芯片,可以适配于自动驾驶的Apollo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愈加完整,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